中国“互联网金融”热的理性分析
(2014-06-02 08:44:52)
标签:
互联网金融金融管制银行理性分析杂谈 |
分类: 宏观经济 |
中国“互联网金融”热的理性分析
近两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风霏全国,引起了诸多专家好和民众的关注。国内“互联网金融”热的背后既有长期的体制性因素,也有短期的宏观因素。
一、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热源两大因素
二、互联网金融的利弊分析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虽然对于推动金融管制的放松有一定刺激作用,但是,在当前金融形势复杂之际,它更易导致金融不稳定。例如,余额宝将低息的储蓄存款变为高息的同业存款,不仅提高了银行吸存的成本,而且,由于同业存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这种转变又迫使银行要么收回贷款(意味着项目终止、企业破产),要么用短期、高息的理财、同业业务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而且,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各种金融产品,往往利用高收益、甚至是由互联网企业补贴形成的高收益来吸引客户,其经营的稳健性令人质疑,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就“人人贷”而言,其发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没有金融管制和监管,因此,其潜在风险与过往的“非法集资”无异:一旦借款人违约,出资人、借款人以及网络平台和第三方担保者之间的合同纠纷将会导致大量的“三角债”。即使在金融自由化的美国,对于P2P这种筹融资模式也进行了法律规范:2008年美国证监会要求P2P平台必须将其产品注册为证券,并接受监管,这对当时“欣欣向荣”的P2P平台打击甚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和网络互动平台成为商业贸易发展的长期趋势。实体经济的需求决定了金融的发展,因此,基于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和网络互动平台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将决定金融机构未来的业务调整方向和新产品的开发。
随着金融管制的取消,无论是现有的金融机构,还是希冀进入金融业的互联网企业,都可以在统一的金融监管原则和框架下实施公平有序的竞争以此助推金融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尽早实行利率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