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析我国能源革命的新战略

(2013-04-15 08:54:01)
标签:

能源革命

新战略

杂谈

分类: 改革探索

 

    我国是能耗大国。能源进口量与日俱增,能源革命日趋紧迫,能源结构函待调整,能源安全日益突显,为此要实施以下五大新战略。

一:节战略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节约与开发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能源发展总方针,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要看到,差距仍然很大。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世界GDP的9%左右,但能源消费占到了19%。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主要产品的能耗与先进水平比也有很大差距,像钢铁耗能差距在11%左右,水泥综合能耗差距在23%左右,造纸行业差距更大。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中有着大的节约空间。专家做了初步计算,如果2009年的中国能耗下降到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减少的能源消耗大约为7.25亿吨油当量,相当于308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的近38%。显然,在中国大规模能源消费的情况下,节能意义非同寻常。因此,节约能源被专家视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二:绿色低碳战略

我们这里提出的能源绿色战略,不仅仅指发展绿色能源即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还包括传统能源的绿色化。因此,我们在全力提高新能源比例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了占更大比重的传统能源的绿色化问题。

能源绿色战略的思想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便有所体现,其要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在环境保护、能源产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也均有规定。但今天,我们更加凝练思路与做法,聚焦社会对绿色能源尤其是绿色的关注,比如,绿色消费就要回答:电动汽车与天然气汽车(LNG)到底如何规划与发展?从光伏电池出口受阻看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新能源建设速度等。

三:结构优化战略

首先是能源多元化及各自贡献合理化。2010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70.9%,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分别占4.3%和8.3%。煤炭在化石能源中碳排放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更低,核电、水电、其他可再生能源可以近似为不排放温室气体。面对这个基本格局,我们要研究作为人均化石能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面对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化石能源使用比重应否降低?降低多少为宜?可再生能源比重应提高多少为好?是否应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结构战略?核电如何解决好核燃料和核废料处理问题,页岩气的开采如何防止污染水资源,风电建房如何防止污染水资源,风电建设如何解决好大规模储能问题,“少用煤多用气”有多大价值等,都是能源结构战略题中之义。

四:能源安全战略

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是必然选择,但是要强调多元化,合作多元,来源多元,品种多元,通道多元。作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在日前世界能源治理框架下仍缺乏与大国地位相应的话语权。中国能源走出去,出去多少为好?是控股好、参股好、购买产品合同分成好?均要作为重大问题来研究。我们看到,我国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石油对外依存度从21世纪初的32%上升至目前的57%。而进口来源结构风险系数高,运输通道安全系数低,“价格避险”能力弱,获取海外石油资源的制约因素多,均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忧患之处。我们在国外的石油投资有成功也不少失败同,要会诊得出新策略。还要有应对突发事件战略石油储备。

五:体制改革战略

节能提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安全部署、都需要制度保障,因此,如何完善和改革能源管理体制,形成高效的长效能源运行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能源体制已经突破了“政企合一、高度集中、行政垄断”的政府部门直接经营模式,初步形成“政企分开、主体多元、国企主导”的能源产业组织格局。但是总体上,政企分开没有真正实现;市场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重组;市场结构不合理,有待进一步重组;价格机制尚不完美,仍然依靠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能源价格机制未能完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行业管理仍较薄弱,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政府管理不够科学,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现象普遍存在。原因在体制上。政府与市场关系摆不对,政府有积极性,企业没有动力,那就只会形成市场不认可的口号,不能产生实际效果。

为此要加大能源系统管理体制改革,为我省能源革命提供制度红利,以上五大战略才能落实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