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哥本哈根会议结局效果杂谈 |
哥本哈根会议的最后时刻,美、中、印度、巴西、南非五国达成共识,提出一份大会文件草案,希望三方阵营的各国接纳。
这份文件名为哥本哈根协议,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这次哥本哈根协议并没有法律约束力。但要求各国在一年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协议书。经过协议,在出让减排资金上发达国家同意在2020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先提供特快资金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106亿元,日本出资110亿,美国仅出资36亿元,各国要在2010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减排计划。
哥本哈根会议几乎老调重弹,无果而终。经过两年的谈判,我们现在只得到一个无力的协议,这个距离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还相差深远。
各国政要分析,全球领袖可能再推迟6个月才就全球变暖问题做出重大决定,可能会把墨西哥城气候会议提前至2010年夏季举行。哥本哈根会议草草的收场,将把三大难题留给墨西哥会议再做一番争论。
第一、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原来哥本哈根会议想制定在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2摄氏度,并承诺全球2020年前较2005年减排25~40%,在2050年前较1990年减排50~90%。
但目前美国只承诺2012年将在2005年基础减排17%,日本,加拿大至今没有明显承诺。发达国家的减排承诺,离2020年减排25%的最低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
第二、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资金、技术问题。
根据IPCC的建议,要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之内,就要求发达国家拿出GDP的0.5~1%,相当每年3000亿美元来支持发展中国家,按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口头承诺,与此目标相差深远。
第三、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问题。
本次会议争议最厉害而最终未达到一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发展中国家减排行动的透明度问题。发达国家提出让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要接受“排放认证”问题。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战胜贫困。接受“减排认证”要与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挂起钩来,否则不予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