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要由原来的审批型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调整角色、转变职能,重点解决民生的四个焦点问题:一是就业,二是教育,三是医疗,四是住房。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源。现在的就业岗位太少,新增的劳动力人数太多。农村每年要向城市转移1000万劳动力,高校每年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向社会,2007年是559万人,另外还有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这就加大了就业矛盾。
有人把“教育、医疗、住房”称为新时期群众面临的新的“三座大山”,五年之内很难彻底解决。什么原因呢?归根结底还是体制问题,体制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个人两个人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教育,对大学的投资财政只负担40%左右的费用,剩余60%需要自主创收,创收就需要多招生,多招生学校就必须树形象,搞扩招,那就要贷款搞建设,最后贷款还不上,这样形成了恶性循环。医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财政负担部分少,医生要保证收入、要吃饭,就必须要自主创收,以药补医,出现了乱给病人开大处方的现象,长此以往,医疗战线难逃腐败,这里既有医德问题,也有体制问题。
关于医保工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实行过全民医保,但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政府把医疗保障问题推向市场,让市场解决这一问题,富人无所谓,穷人受不了,结果出现了看病难、买药贵等问题,广大群众对此怨声不断。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又跳回了计划经济的老路实行全民医保,但以中国财政现状来看是办不到的。中国人口基数大,财政缺乏实行全民医保的能力,而且在全民医保的体制中高收入人群得到的实惠要远远大于低收入人群,这样全民医保就很难操作到底,具体的解决办法是富人的医疗推向市场,由高价医院提供高价服务;穷人的医保政府来管,政府要用公共财政多建平民医院,让更多的低收入人群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住房是民生的第一大需求,政府现在出台惠民政策,塑造亲民形象,天天喊打压房地产价格,让穷人买得起房子。这些仅仅是良好的愿望,因为房地产价格是由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的。就哈尔滨来看,房价还要涨,原因是全国156个大中城市中哈尔滨的房价属于中等偏下,预计五年之后均价在5000—6000元/平方米,十年之后均价在8000—10000元/平方米。现在哈市有四支购房大军:一是外县人到哈购房,二是新婚夫妻购房,三是中年夫妇换房,四是投资性购房。政府现在应该冷静地想办法解决住房问题,应该拿低价土地建设大批的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给中低收入者解决住房问题,这样,在市场上排队购商品房的人少了,房价自然会降下来,这才是正确的调控措施。但政府的做法却与此相悖,一是财政拿巨款发放住房货币化补贴,全部推向市场化解决住房问题,结果民众一提意见,政府又重新要建经济适用住房,这一反复,很有可能前面的房补钱白发了,后边建廉租房的包袱又背上了;二是政府高价收取开发商的土地转让金,通过卖土地增加财政收入,而开发商会把这一费用加在房价里,转嫁给买房子的消费者,房价焉能不高?;三是政府又提出让开发商拿出建筑面积的2%上交给政府,用来解决贫困住房,实际上开发商也会把2%房子的建筑成本转到其它商品房的成本中,变相使房价进一步升高。所以说这些措施的最后效果都会使房价不降反升。这就是为什么政府打压房价,但房价却越打压越高的真正原因,即调控手段错位。
要想彻底解决“教育、医疗、住房”这三大难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方法,笔者建议分类指导,即穷人的事与富人的事分开办,把富人的事推向市场,实行高价位、高服务;而穷人的事由政府用公共财政来解决。这样,政府负担得起,穷人、富人各得其所,社会才能稳定,逐步走向良性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