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这句话在中国老幼皆知,曾经唤起几代青少年渴望知识、探求真理、投身科研,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多年,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的感召力,同时在技能教育中感悟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从中解读这句名言本身的哲理性和人们对此理解上的局限性。
一是从科研的角度看,知识不经过转化环节,不能直接成为一种力量。实践证明,再好的科研成果,要经过中试和转化环节,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如果科研成果束之高阁不转化,终归是纸面上的知识,永远变不成生产力。如果把知识直接说成是一种力量,省略了必要的中间环节,则有失偏颇。
二是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理论课中传授知识,实践课中练习技能。光有知识,没有技能,到企业中很难胜任工作,只有“知识+技能”,才能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而且企业正需求这种复合型人才。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除了社会就业岗位少,大学生供大于求之外,我国大学的教育理念和体制上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仍是沿袭应试型教育和灌输型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致使大学生素质上高分低能,择业上眼高手低,难与市场对接,不受企业欢迎。实践证明,这种应试教育下灌输的知识,如果变不成动手能力,就很难成为一种力量。
三是从现代人才模式上看,有成功率的人才,不仅有高智商,而且还要有高情商。智商决定成绩,情商决定成功。如果只学知识成为高智商的“书呆子”,缺乏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导致情商低下,缺乏认知自我和社会的能力,缺乏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纵有满腹经纶的知识,也难成大业。有的博士生智商很高,但情商低下,心理疾病严重,最后导致郁闷走极端而跳楼自杀,这种人满脑子知识再多也都化为乌有,哪还有力量可言?
所以现代社会需要智商与情商并重的全面人才。智商是获取知识的潜质,情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两商”兼备的人才,才能真正把知识变成力量。
四是从信息社会的特征看,现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年代,新知识层出不穷,老知识天天在折旧和贬值。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注重知识更新,着重培养探索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因此:
一要筛选知识,经常去旧布新,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用,也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变成力量。
二要注重知识更新,新知识才有新力量,有了这种创新观,“知识就是力量”才有更新的内涵和超越。
前不久,党的“十七大”报告,把信息化和自主创新纳入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正是顺应了当今经济发展的这种新需求,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理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