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确立以就业为本的办学新格局,总结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呼吁国家向高职就业出台新政策。
1、高职教育是蓝领教育,社会短缺,政府鼓励,但发展的道路很艰难,建议比照本科院校,由国家财政按照生均数每生拨款500-1000元培训经费,高职将把这笔资金全部用在就业环节上,打通学生就业渠道,整体提高就业率。
2、高职教育投入不足是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建议各级财政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呼唤着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确保职业技能教育的特色和质量。
3、学习借鉴国外经验,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建共享实习基地,解决高职院校自家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运用低效等问题。企业投向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资金,建议国家在所得税上给予适当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向职业教育倾斜和投入。
4、高职教育现在面临的一个窘境是好办的专业,学生却不好就业;好就业的专业却不好办,总体看,工科好于理科,理科好于文科。有些就业难的专业,除院校主动调整培养方向和专业设置之外,建议政府对应届尚未就业的学生实行低保政策,用这一政策延长择业链,缓冲就业期,使学生更好地投身职业教育。
5、现在高职学生的求职预期整体心态不稳定,这是因为存在着“三种人”:第一种是部分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不关心就业,毕业后回家待业,在家“傍老吃爹”,参加竞聘的积极性不高;第二种是有一部分工科学生,因专业走俏,供不应求,所以参加竞聘时放不下架子,待价而沽,过分挑剔工作单位环境和工资待遇,一旦到了岗位,适应环境却很慢,屡屡跳槽,最后成功率不高,这也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形象;第三种是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多年的宠养溺爱,使他们缺少独立的自强精神,择业上怕苦怕累,不愿到基层工作。建议国家建立一些鼓励高职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用编制、工资、户籍等优惠政策,把大量高职学生导向基层,既解决基层单位人才短缺问题,又解决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
6、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岗位技能教育,应该按照就业“出口”的需求,以市场为信息导向,适当地允许一部分学生微调和转学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比较难,但数控技术专业分配很好,让计算机系学生在学完第一年基础课之后,去调转专业学习数控编程,这样便能扬长避短,引导学生向就业好的专业靠拢转移,拓宽就业出口,解决部分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