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夫为什么不招人待见

(2012-04-13 16:51:19)
标签:

杂谈

    我对医生没有偏见。

    我的闺蜜和表哥都是医学研究生,因工作关系我采访过几个大夫,我妈常年复查,几乎每个月我都要往医院跑一趟,无论是作为采访者还是患者家属、医生亲戚,大夫的工作状态我见过N种切面。

    尽管如此,我对医生的态度依旧忽明忽暗、爱恨难明,甚至和大多数人一样,有医闹、医患恶性事件爆出时,总有种出了口恶气的快感,那句“活该”实在不该说出口,但总也憋不住。

    大夫为什么不招人待见?我只聊我亲身经历的身边事。

    上高中时,我在县医院住院,大夫查房呼啦啦进来一帮穿白大褂的,为首的问上几句,转身要走,我妈轻声细语近乎讨好地问“这孩子咳嗽老吐血,这是怎么回事啊?”那位年轻医生未作任何停顿及回复,充耳不闻地旋身离开了。

     前几年,母亲住了半个月的院,花了近8000块。当时每周出一次花费细则,病人发现床费多了一倍,细问才知道医院工作人员操作失误,给所有住院病人多算了一天,有病人追问医院,最终不了了之。

    有一天,护士告诉我们押金不够了,赶紧再交3000块,否则下午就要停药了,赶紧让爸爸打过来了一笔钱,治疗继续。医院有个男清洁工,经常喝醉晚上在楼道折腾,没人投诉,“还得在这儿住院看病呢,得罪人没好处。”忍气吞声是病人和家属的共识。

    有时候,医院即人生,即中国。

     因为工作关系,我平生第一次进ICU病房。压抑是进ICU病房后的第一感觉,病人躺在加护病床上,医疗器械都比他们有生命活力。主治大夫一个个介绍病人病情和他们背后的故事。ICU病房花费不菲,有个50多岁的病人是全村人凑钱让其在此治疗,有个干部70多岁公费医疗,据说已花了上百万,治疗还在继续。大夫说,他也说不好种种情况,见得多了也诸多无奈,但无奈也只能是无奈。报道出来后,有读者打电话谴责我们怎么能对这个医院的这个科室如此“歌功颂德”,她的一个朋友刚刚在这里去世,她开始控诉医院和大夫如何不负责。“我平日是个非常克制的人,但我实在太气愤了,他们根本不是你们报道的那样。”据接电话的同事说,听得出来对方确实相当克制,也相当激动。

    对于人们诟病的进医院就检查,我那学医的闺蜜说,“从一个医院转来当然有必要再检查一遍,谁也不敢滥用其他医院的检查结果,出了问题是谁的责任?”听听确有道理,只是她也承认,大夫是有各种检查提成的,科室间还会因此闹矛盾。

    有个朋友的男友总觉得胸闷气短,先去省级医院一通检查后说肺部问题,吃药不见好转在市级医院检查后说支气管不好,吃药仍不见效,在一个诊所让大夫听了听,说呼吸道感染,吃了几天药康复了。而我这个朋友总痛经,想去中医院调理一下,拿回来两大包止疼片,“当时真想回去把药摔在那个大夫脸上,后来觉得没那个闲工夫,还是个不了了之。”

     如果你到三甲医院,看看那些从郊县、农村辗转来城市治病的病人和家属,尤其是你作为其中一员,你会忍不住骂娘,医保医保医保,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贫富分化……。但看看乌泱泱的人,别说大夫,即便是病人也觉得头大,所以微笑服务的通常是年轻医生和护士,脸上有点儿岁月的总面无表情。

    经常见病人对医生言听计从,转脸离开后又半信半疑,寻个熟人,再问问到底怎么样。不信任,是这个社会有病的根源,也是医患关系有问题的一个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青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