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之象
——来自西丁先生艺术的感觉
张九千
陕西是中华始祖的发祥地,历史记载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构成的永恒性文化背景不断滋养并生发着新的文化现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崛起的长安画派的震撼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成“城南旧事”。唯其代表人物石鲁和赵望云被时代以大师和巨匠认同并推崇,影响今人,影响后学,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地域对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反过来艺术家又表征影响着地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英是一方人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背景的折射反映到个性中的精神现象。
西丁先生来自陕西,曾任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长期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工作、生活、创作,是长安画派具有话语权的画家。朴素来至于自信,西丁的外表低调朴素的让你觉得有些沉重,我想他是承载了沉重的历史经历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行为状态,他们那代人多数具有的生活影响。当你走近他,大声和他说话说他的画的时候,他的眼睛里便明亮起来,甚而会激动地说话,说他在期待知音,这时你会发现并感受到他内心波澜壮阔的激情和独立的艺术思想。
感动与被感动往往是互动的结果,在当今这个浮光掠影般的社会生态中,触摸真诚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关键是已经逝却的真诚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启发的交流。
西丁先生的为人是真诚的,有了真诚的为人,才有了真诚的艺术。他语言不多,但见地高格,如其所画,画式单纯明磊,减繁去燥,舍其骨法,布呈严谨。神韵逸表而内敛,叙事而足见意趣;题跋精要,书如铁马游缰,笔法凿锉,与其没骨画法对映成章,实为中国画中之高难。
南朝齐·谢赫《古画名录》中言:“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西丁先生的画作重在神韵,墨色相得于形,惟舍骨法,神韵阿睹,气象生也。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又,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西丁先生取象于意象之美学,取韵隐迹,没骨藏笔,形神赋心,是为思维之反向独到,大胆求纯美之大骨象也。
有君曰,石鲁曾以没骨法画人物图式,我以为石鲁是以燃烧生命激情创造而求变化,并非一招一式者。曾与石鲁大师相濡以沫的西丁先生,择一法而一以贯之,走独木桥之寂寞之道。是受石鲁影响!抑或是自我诉求与自然规律相谐和之觉悟!无论何种理由,关联的与生成的是西丁先生的学术主张,是西丁先生的美学追求,能够在明确与纯粹中创造与表达,与当下的急功近利者比较,是为不以苟求而可贵的艺格和人格了。
人格高尚,艺格方可见长。对于绘画而言,从无到有易,从有到无难。前者是一个丰富与变化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升华的高度。能够舍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明确地去繁就简,在有限中表达创造无限,则是难中之难。举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以自觉的独到的语言方式来诠释自我、完善自我的视觉经验和心路历程中的深层体验,蛰伏并推进某一种视觉方式的体系性创造。西丁先生在理性中明确了“寻无”的境界,即寻他人所不思,他人所不语,他人所不图,他人未觉之觉,他人未知之知,而“独立寒秋”。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长足的智慧而方能为之,方能适之,方能获得结果。
西丁先生祖籍四川,根生灵秀,至陕西长安,蒙三秦大养,处世态于最具精神彰显岁月,又与石鲁等大师“同室操戈”,沁泽浑厚,思维方式与气节固化为时代印迹,不惑不盲,不为时弊所左右,难能属他之一辈人所独具的品质。所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