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上兰村的莲花台千佛洞

标签:
千佛洞土雕艺术上兰村三教九流 |
分类: 游记 |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游览了位于太原市北郊上兰村莲花台的土雕艺朮群景.
那天本来是计划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煤炭医院看一住院同事,然后准备登崛围山看红叶的.可就在前往崛围山的途中,由于开车人的执着往前走了那么一点儿,想看看上崛围山是否还有别的路口,坚持了一下就来到了位于中北大学后面的千佛洞,也叫莲花台土雕风景区,其实这里的风景并不怎么优美,有土雕艺术是真的,说实话,我们离这里并不算远,但以前却沒有听说过,闯到这里才了解了今天所说的内容.
这土雕艺术说到底就是以黄土为主要资源雕造的佛`道`儒三教的人物神像,不过这种神像是雕刻在土山洞的壁上的,和洞壁浑为一体,主要有“千佛洞”、“莲花观”、“文圣阁”和“地狱冥界”等,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根据历史传承各有千秋.借着红灯笼造型的幽暗灯光,数百尊雕像、浮雕展现眼前,仿佛讲述着一个个曼妙的经典故事…….这儿的土雕艺术,是综合利用了地气干燥.土质粘性强.密度高.具有不易风化和坍塌的良好土质结构优势而形成的,开创了中华土雕艺术的先河。据说距景区一公里的土堂大佛,从汉代塌显出来至今保存完好,便是最好的佐证。
闯到了中北大学,时逢周末,有不少车停在校门口,看来是近处的家长来接孩子的,看看现在的学生多幸福,想起了我上学时,三千里的路程,家人送出门口就沒条件再送了,全凭自己闯荡了,感慨啊!
说是千佛洞不远,绕来绕去终于看到了明确的路标,要不谁会到这里呢!
再往前行,半山坡中,不绿不蓝一龙横空,显然胜境到了.
我们一干人众怀着好奇的心情打量着莲台胜境,心想这里定有过人特色,但一下车,看不见人也不知那里是景那里是门.
忽闻人声,原来广场侧面隐有一门,分别站有四位:一僧一道两个俗人,这两个俗人一个导游一个守门.进这个景区门票三十元,用一卡通加上身份证就不用买票,我们有两同志忘带一卡通,被挡在门外沒有进去.噢!第一个门就是千佛洞.
步入“千佛洞”寺院,山门额头上的“千佛洞”和东西两洞口额头上“真诚”“自在”几个笔锋犀利、苍劲有力的扇形碑刻,是由荣获省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书法铜奖的世界华人艺术家太原籍人氏刘佩基先生所题。而两侧八字墙上“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八个大字时太原籍人氏吴金先生隶体书写。让人领略其中的含义和佛教文化的真谛。
这位是导游,一开始不知道,看到我们就主动热情地讲解,后来说收费三十元,讲讲还是可以的,只凭客人看看不出什么,三分看七分听.
一进洞两旁壁上雕有门神哼哈二将,形象威武凶猛,这一位是哼将,名叫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不张嘴用鼻子发声那肯定只能哼了.
这里雕有西方三圣,就是我们经常所看到的一佛两菩萨,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
洞内土雕像神态各异.
钟鼓楼
这是道家院落.
八仙雕像
儒家院落
上面好象还有建筑就不上了,反正这里是土雕为主的艺术景观.
收队时突然发现千佛洞的对面是一庙宇,我沒有上去,不知供着那尊菩萨.
来过了!
显然这是一处近年来新开发的又一人文景观。据宣传资料上讲,“千佛洞”在传说的原址上依山而建,占地2675平方米,挖洞298米,洞内雕有半圆雕267尊像,浮雕394平方米,她塑造了佛教界的诸佛主、菩萨、罗汉、天王、祖师和金刚等传奇人物及连环故事。
“千佛洞”总体布局合理,门类齐全有序,共有四大部分组成。即; 有体现婆娑世界的“华严三圣”; 有体现琉璃世界的“东方三圣”;有体现极乐世界的“西方三圣”;还有体现地狱冥界的 “幽冥洞”。两洞口中央影壁有60余平方米的全佛图,充分展示了佛界圣境众佛整体和局部的和谐统一。这在一般的佛教庙堂中较为罕见。
“千佛洞”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屏弃了大兴修建庙宇殿堂的传统刻板模式,而是遵循历史典故,凿洞雕像。利用我省地处黄河之源、黄土高原的地域特色,大胆探索继冰雕、石雕、沙雕等艺术之后中华艺苑中,又一枝独秀的奇葩---土雕。开创了中华土雕艺术的先河。从艺术角度讲,还是可以来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