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铁棍抬阁民间舞蹈文艺活动社火徐沟 |
分类: 知识 |
据史料记载,徐沟背铁棍起源于1162年(金大定二年),其中包括“背棍”与“铁棍”两种形式,也可称作“徐沟背铁棍”。那年徐沟设县,恰逢大旱,百姓便举行抬神祈雨活动,得雨后将神像请上供桌,连同身旁两个扮作童男童女的孩子抬着上街游行,始称为“抬阁”。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徐沟祈雨队伍在抬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走阁”,即由一个大人将童男童女扛在肩上游行谢神,后经传承艺人反复改造,将抬阁定名为“铁棍”,走阁定名为“背棍”。1875年(清同治十四年),徐沟知县王勋祥操办社火,大闹背铁棍,此后徐沟背铁棍声望愈隆,逐渐演变为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下图为铁棍:
徐沟铁棍、背棍经过民间艺人长期的加工创造,逐渐演变成以戏曲人物为造型,以铁棍为连接的人上立人、人上缚人的民间舞蹈形式。尤其是背棍发展变化最为显著,有直顶、旁挂、活心(转轴)和单人棍、双人棍以及三人棍等样式。表演的时间逐渐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社火娱乐之中。表演时,背棍者根据人物角色、故事情节,随着锣鼓音乐节奏迈开步伐、摆动肢体,被背儿童也随之作出相应的表情和舞姿,达到上下默契、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背棍表演时,少则五六组,多则上百组,俯视步履铿锵、尘土飞扬,仰视彩袖挥舞、珠光炫目,教人顿时忘却人间天上。由于背棍、铁棍表演时不说不唱,只以锣鼓音乐和舞蹈动作表演传情,历来被人们誉为“无声的戏曲”、“空中的舞蹈”。百姓们视此为喜庆吉祥,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子女每年都能进入背棍表演队伍,盛服彩妆,凌空起舞;壮年汉子也以参加背棍、展示自己的技艺和耐力为荣耀。
背铁棍的制造,凝结了清徐民间工艺美术的精湛与灵性。背棍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截,下截的铁绊和曲挺历来被认为是民间的绝活,制做巧妙,充分运用了力学原理,从打造捆绑至插合表演,都准确地掌握了重心与力量的平衡,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铁棍的制作,既大气又精密,其“总挺”、“支挺”、“圆盘”、“插头”等部位最为关键,“桌面”与“总挺”整体装饰讲究华丽与活泼相统一,个性张扬与和谐融洽相结合。铁棍在行进中表演,抬棍者众多而步调一致,其奥妙在于传承艺人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号子”,无论起停、转弯、快慢、路滑以及遇各类障碍物等情况,都有特定的口号,即使在欢腾吵闹的环境中,这些口号语言也会格外“醒耳”。
徐沟背铁棍集民间口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杂技、戏曲等艺术精华为一体,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当地文化艺术的诸多课题有着积极意义,但在市场经济无限制的扩大化和生活城市化的冲击下,这枝奇葩面临枯竭,传承艺人年龄偏大,中青年继承者缺乏,传统背棍中一人背三人的技艺已经难得一见,一些制作工艺中的民间绝活传承后继乏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中,这些活着的历史脉络,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