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殓师》,使死如秋叶之静美

(2009-05-01 23:39:14)
标签:

奥斯卡

入殓师

影评

杂谈

最佳外语片

分类: 兔子影评

《入殓师》,使死如秋叶之静美

 

2009年的奥斯卡影片中,《入殓师》太不起眼了,如果不是偶然,未必会找它来看。然而,看过之后才发现,它是我今年看过的系列奥斯卡影片中最好的一部,甚至,是这些年来我看过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

夸张吗?夸张的语气绝对是与这部片的风格不协调的。它是如此舒缓、悠扬、绵长,有时也夹杂一些诙谐、忧郁与沮丧……就像一个个平凡的生命的历程,走到最后,嘎然而止,却在那一刻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人。

 

生死观,这是一个何其深奥又晦涩的哲学命题——死亡的人已来不及诉说;活着的人劳劳碌碌,根本无暇去想这个问题,甚至是有意回避之的——就像影片中大悟一开始“纯属意外”硬着头皮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一样。然而,电影偏偏就以这样一个职业的角度去切入了,以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且还是曾经从事大提琴手的青年人大悟,走入了许多死亡的人的家庭中,亲自为死者作最后的“旅行”,亲历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悲观离合、父母亲情……因为这个工作“天天接触死人”的特殊性,大悟一直无法完全投入,妻子知道后也无法接受而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身边的熟人(儿时好友的母亲)突然离去,自己亲自为她入殓,送行。再到后来,主动为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入殓。那一刻,大悟内心已经坦然,他不但跨过了职业这道坎,而且重新找回了亲情。

 

“人总是要死的,死不是意味着结束,只是开启了另一道门,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人们会在沙滩上找到一块符合自己心情的石头,送给亲爱的人,对方就可以通过石头的样子去想像送石头的人的心情。”

这些并不是电影的原话,只是类似的意思——留给我的印象如此之深,如此耐人寻味。

当大悟帮父亲入殓时,从父亲的紧握的拳头中发现多年前他送给父亲的那块小石头时,一切似乎都真相大白了,可惜,为时已晚。父亲的生命已经孤独地走到尽头,而大悟与母亲这些年也孤独地活着;直到此时,因遭父亲离弃而生的多年的积怨,也一下子随着父亲生命的消失而消散。

 

我们活着的人,对生命,对身边亲近的人,总是有着太多太多的误解。

偏偏,这种误解常常没有对错可言;偏偏,总是要等到生命结束那一刻,才能化为“理解”。只是,太晚了。

最后一幕,大悟送走父亲,与妻子完全和解,共同憧憬着新孕育的小生命……生与死实现了轮回,活着的人寻回了亲情和谅解。至此,终于可以happy ending(大团圆结局)了。

而大悟之后的现实人生,还会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或许,还会有误解与谅解。

因为死亡时“最后的旅程”,而反观生命的意义和亲情的可贵,让人更加珍惜生命和亲情,我想,这就是《入殓师》给世人最大的启示。

 

另一个动情之景,是大悟在乡野田间演奏着大提琴,那一段音乐,那一幕情景,那一曲生命的颂歌……太美丽,太美丽!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泰戈尔那句诗——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入殓师》,使死如秋叶之静美

大悟问妻子:你能从这颗石头看出我的心情吗?

《入殓师》,使死如秋叶之静美

忍不住再上一张大悟在乡间的演奏,这一曲生命的颂歌,太美丽!

《入殓师》,使死如秋叶之静美

《入殓师》的导演泷田在2009奥斯卡颁奖礼上领取“最佳外语片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