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俄罗斯情结

(2008-12-09 22:21:09)
标签:

俄罗斯

莫斯科

普希金

托尔斯泰

旅游

杂谈

分类: 东南欧走笔2008

我的俄罗斯情结

教堂的顶端(摄于莫斯科)

 

一晃,俄罗斯之旅已经过去了三个月。这一季从秋到冬,急转直下的何止是自然界的温度,还有全球的经济。

 

那天在QQ看见莫斯科认识的刚从广外俄文系毕业就到了那边工作的小女生,说“姐姐,这边下雪啦!”一下子狂联想中——厚厚的积雪盖着克里姆林宫的屋顶,冰封了的涅瓦河上走着三套车,白桦林银装素裹,原野上白雪皑皑冒着炊烟……

我的俄罗斯,从梦中来,竟又回到梦里去。

 

我想,能够下定决心前往俄罗斯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某种“俄罗斯情结”。毕竟目前她还算不上旅游胜地,开放程度不够,山高水长的。

每一个人的都有不同的情结。有人因为俄罗斯歌曲的悠扬动听,有人因为俄罗斯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历程,还有人缅怀“老大哥”曾经的辉煌……而我,更多来自于俄罗斯文学(有别于“苏联文学”,绝对两个概念)。这些文学作品伴随着我的成长,影响过我,感染过我。每当想到俄罗斯,多多少少也会开始“怀旧”,想起青葱的阅读时代。

 

最早是托尔斯泰。从《战争与和平》到《安娜﹒卡列林娜》再到《复活》。那时候,十多岁的年纪,对历史知之甚少;对爱情更一无所知。如此长篇巨著,读起来大段大段的跳过,洋洋万言的战争、农奴制、革命的描述,实在是看不明白,只有“囫囵吞枣”的份了。当时不知为什么俄罗斯的故事总是长篇,想来一定是俄罗斯的冬天太冷太长,除了在火炉前没日没夜写长篇,怕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托尔斯泰所勾画的俄国贵族的生活和情感:舞会、歌剧、书籍、狩猎、决斗、旅游、从军;爱之很深,恨之亦切;等待的人总是莫名其妙就没有了;相爱的人总是不能相守……种种意象,后来经好莱坞的奥黛丽﹒赫本(《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和苏菲﹒玛素(《安娜》中的安娜)的演绎,真是美丽优雅到令人心醉更令人心碎。

 

之后是普希金。爱上普希金的年代,是高中到大学的阶段,生命中最爱幻想的岁月。许多诗不曾刻意去背诵,却都耳熟能详。像《致凯恩》,像《我曾经爱过你》,当然还有那人尽皆知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喜欢普希金式的炽热与浪漫,更喜欢这炽热与浪漫之下的孤傲与感伤,这是一种俄罗斯式的对立与交融吗?就像他笔下的主人公叶夫根尼﹒奥涅金,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拥有高尚情操与理智的失败者、失意者;一个面对社会变革、朋友因自己的失误而身亡和爱情幻灭而找不到人生目标的人——人们说,这正是典型的俄国知识分子与中间分子的缩影。

普希金出生于莫斯科,生活写作在圣彼得堡,在十二月党人的时代。他没有加入十二党人,却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变革风潮的牵连而被逮捕、监视、流放,上过前线,最后,他在一出政治阴谋的推动下与人决斗,受伤而死,年仅38岁。这样短暂而苦闷的人生,却能创造出如此多优美而浪漫的诗篇,这,就是俄罗斯男子的能屈能伸与刚柔并重吧。

 

最后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每一回看他的《罪与罚》,总是诚惶诚恐。如果你以为俄国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一定很沉闷,那你错了。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看过之后才觉得它是最当之无愧得诺贝尔奖的。有了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文学才真正达到了顶峰;而欧美不少现代文学流派也都尊奉他为自己的先驱。

小说与其说是一部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社会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剖析犯罪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穷困至极,走投无路之时,铤而走险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恶毒的老太婆,抢走了她的钱和首饰,可是,他发现这个过程被老太婆的善良的妹妹看见,不得已之下杀人灭口。他的行为并不利索,却由于种种的巧合,竟然安全地离开了现场,警方也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更奇怪的是,后来还出现一个“替身”,另一名疑犯向警方供认是自己杀死了老太婆。此时,真正的凶手已经完全可以逍遥法外了。可是,拉斯柯尼科夫却怎么也摆脱不掉道德与良心的惩罚,他陷入痛苦的精神折磨当中,开始厌烦、怀疑、歇斯底里,终于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他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 最后终于去自首而得到解脱。

小说从始至始都让人绷紧神经,怦住心跳,有时候,还很揪心。对人性的善恶与人性的挣扎,对人道主义与人性回归的宣扬,就像两条线索始终左右着你,让你紧随其中,欲罢不能。

 

我常想,俄罗斯文学之所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是因为它比欧洲其它国家的文学更加复杂,更加内敛,更加直指人心。或者,这与俄罗斯广袤的黑土地、严寒的气候及自成一体的历史与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托尔斯泰到普希金到陀斯妥耶夫斯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矛盾——无论是托尔斯泰的贵族地位与农奴制变革的矛盾,还是普希金的“中间路线”的迷茫,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笔下人性之善与恶,恨与爱的对立与交织……即使是当今的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民族,我依然觉得他们似乎格外复杂,格外琢磨不透。

 

终于去到了俄罗斯,为了“俄罗斯情结”。

可惜,短短六七天的行程,只能走马看花;又因语言交流的困难,与俄罗斯人打交道的机会很有限。尽管去过了,我依然无从去评价俄罗斯,她在我的心中依然是矛盾的:一个矛盾的优秀的民族,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发展中“大国”。

 

 

我的俄罗斯情结

圣彼得堡最美丽优雅的涅夫斯基大街,充满贵族气息,也不乏时尚气息。

我的俄罗斯情结

圣彼得堡 冬宫广场上的凯旋门

我的俄罗斯情结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记载着一段与“十二月党人”有关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