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困惑(一)

标签:
俄罗斯旅游莫斯科杂谈 |
分类: 东南欧走笔2008 |
克里姆林宫的塔楼
人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想这句话应验在东欧之旅的第一站——莫斯科。
莫斯科之旅是令人困惑的,困惑至少来自三个方面:一,沟通的极度困难;二,物价超乎想像的高企;三,旅游设施和服务的相对滞后。
现在想来,不全是莫斯科的错,而是我们去之前没有做好足够的功课,和我们的“俄罗斯情结”把一个现实的莫斯科理想化了。当经历了这些困惑之后,我不会说,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莫斯科,只会说,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莫斯科。
兔子到过“大国沙文主义”严重偏偏不想说英语的法国,也到过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尼泊尔和柬埔寨,但语言的沟通都没有成为困惑,而到了莫斯科,真真是“老革命遇上新问题”!英语不单单是不通用,简直就是无用!
因为沟通难,吃饭、乘车、买票、参观,所有问题都来了。这在我以前的旅途中,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沟通困难而来的,还有颇具前苏联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当这两方面共同冲击着我惯用的旅行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时候,有好几次,几乎把我推向“绝望”的边缘。
举几个例子:
莫斯科的地铁,为了搞清楚转乘与换线的问题,花了我两天的时间,最后恍然大悟!原来,不同线路在同一个换乘站竟有不同的站名;而由于很不“人性化”的指示方式,常常让人身处其中却找不着北。
在克里姆林宫买票,遇到“团队开放日”而被拒绝售票,花上了半天的功夫,才得以进入。进入之后才明白,所有的这些“规矩”除了用来折磨人,毫无意义。
在库尔斯克火车站买前往托尔斯泰故居和圣彼得堡的车票,来之前,已经让旅馆的人把所需的车次、等级、价钱、时间等所有的信息用俄文写在纸上,原想着应该万无一失了吧。谁知递到窗口,却被俄罗斯大妈冷冷地一古脑儿全部退回,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也说不清)……那一刻,我急得差点哭了!
事实上,每一个例子后面都有一个颇为折腾的故事,此处暂且不表。
幸好,我们还是幸运的。在克里姆林宫遇到的那个拉脱维亚人,在库尔斯克站遇到的那个会讲英语的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在机场车站上遇到的两个热心的俄罗斯人,还有在红场遇到的那两个可爱的中国留学生……这些“贵人”总是在最窘迫的时刻从天而降,及时帮我们化解了困难,也留下了属于莫斯科的友善美好的回忆。
当然,沟通的困惑,并没有影响莫斯科之旅绚丽的色彩;相反,它们还为旅途增添了某种色彩。
世间的事,真的不能“想当然”。俄罗斯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相当高的国家,但是偏偏,国民的英语普及程度却相当低。而且,在莫斯科,这一情况又远甚于圣彼得堡。
重温“前苏联”的历史,似乎更明白了一些。
(待续)
因为莫斯科“建城节”的封锁,兔子站在铁栏旁,无法进入红场。
红场旁边的驯马场广场与国家博物馆等
克里姆林宫内的总统府,可惜没见到梅德韦杰夫啊。
红场旁边的国家历史博物馆
克里姆林宫的入口处的塔楼之一
克里姆林宫的大炮。太重了,从未发过一炮。
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新馆观看了一场国家级高水平的芭蕾舞《睡美人》,确实非常精彩!
这是演出结束后导演出来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