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2010-11-12 18:48: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笔记 |
罗曼·英加登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1937)※
罗曼·英加登(Roman Ingarden, 1893-1970),波兰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早年研究数学和哲学,后师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但并未完全接受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英加登将现象学理论应用到美学和文艺理论领域,在本体论、审美价值论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为现象学美学和文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加登的很多著作都是用德语和波兰语写的,主要著作有《文学的艺术作品》(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1931)、《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The 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1937)和《艺术作品本体论》(The Ontology of the Work of Art, 1962),等等。
一、文学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
《文学的艺术作品》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是英加登对作为一种知识的对象的文学的研究的姊妹篇。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英加登认为文学是一个复合的、分层次的客体,其存在取决于作者和接收者的意向行为,但又不等同于这些行为,因为它也有自己的实体基础。文学的艺术作品包括四个层次:语词声音层次;语义层次,也叫做意群层;由事态、句子的意向性关联物投射的客体层次,这是作者要再现的客体;这些客体借以呈现在作品中的图示化外观层次。接收者可以在这种实体基础上重构艺术家的意向形式,因此作品也就成为主体间性的对象。接收者的阅读必然会导致作品的“具体化”,它填补了作品中的不定点并且使潜在的要素得到了现实化。所以,作品既非心理主义所说的观念性的存在,也非还原主义所谓的存在与物理实体中的客体,作品本身也不是一个审美对象,而是一方面要实现作品的具体化,另一方面也要审美接受者同这个具体化的作品形成一种意向性关系,构成审美关系,这样,作品才会成为审美对象。如果说,《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解答的问题是文学作品的结构及存在的话,那么,《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则要回答的就是通过哪些程序获得的,它会导致什么结果的问题。
二、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的初级阶段
英加登认为,体验文学作品包括很多种方式,认识只是读者和文学作品交流的方式之一,但这却是本书的研究主题。阅读文学作品的第一个过程就是对语词声音层的理解。他认为,人们不是先理解语词声音然后再来理解语词的意义,这两种理解是同时发生的。语词意义的理解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语词意义是超越于心理经验的客观性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个具有适应结构的心理经验的意向构成。语词本身可能没有意义,但是使用者进入特定的语境,形成主体间性关系,语词的意义就变得可理解了。
在英加登看来,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接受性阅读,也叫消极阅读;另一种是积极阅读。消极阅读忙于语词、句子而无法进入作品的世界,而积极阅读不仅理解句子的意义,还会同它们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创造的意向性。这样的话,“在阅读过程中,一个包括事物、人物、现象、事件的自足的世界,一个有着自己的动力和情感氛围的世界就显现出来了”(第42页)。二者都是通过对作品所描写的客体的客观化实现的。鉴于文学描写的客体不断的变化,所以客观化也是在不断地重新实现,通过客观化,再现的客体才对读者呈现出自己的“拟实在性”,从而获得自己的命运和动力,也就是独立性。作品中有无数的“不定点”,读者能够通过具体化和客观化,通过生动地再现,填补这些不定点,从而使作品变得丰富完满,同时实现对作品的重构。当然,由于客观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所以读者重构出来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那么,怎样理解作品所传递的“观念”呢?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功能是使持正确态度的读者能够构成一个审美对象,同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审美价值,而作品的审美价值并不单一,是一个审美价值素集,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核心,“文学艺术作品整体的这个具有确定审美价值核心也可以在更为狭义的意义上设想为它的‘观念’”(89页)。读者必须参与创作,才能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阅读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延伸过程,所以呈现给读者的总是一个新的部分或者新的阶段,那么,作品的客观化是如何可能的呢?这是由于积极记忆的结果。读者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概括”读过的某个句子或者句群,这是一种意义的浓缩和概括。在具体化过程中,读者会被双向视界所包围:1、已经读过的部分会沉入作品的“过去”;2、尚未阅读的部分,仍然是未知的。这种双重视界会不断地出现,从而使它不断地被作品的不同部分所填补,并影响到“正在”阅读的部分。这种现象被英加登称为“时间透视”现象,它由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决定,每一种时间透视都有一种相应的阅读方式。
三、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各种认识
英加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所说的“文学作品”,范围比较广泛,它既包括文学的艺术作品,也包括一切以语言为媒介的作品。这样的话,就涉及到文学的艺术作品和科学著作之间的区别问题。文学的艺术作品是为了在客观化过程中实现审美价值,而科学著作则是为了向他人传达某个领域中科学研究的成果,以便读者能够继续和发展科学研究。所以,科学著作中的陈述是一种判断,而文学的艺术作品不包含真正的判断,只能是一种“拟判断”。科学著作中也有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但其中一般不需要图示化外观,科学著作的读者是透明的,没有也不需要再现客体的功能。而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功能是“使读者能够对一个审美对象进行适当的审美具体化”(171页)。
英加登认为,我们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知识事实上是由两种态度形成的。一种是读者的态度,这是以审美的态度完成的阅读。一种是学者的态度,这是出于研究目的完成的阅读。与之相应的是两种认识方式,前者是审美的方式,而后者则是前审美的方式。在学者那里,文学的艺术作品本身在它的图示化形式中成为研究的对象;而读者则关心在审美经验中得到现实化的作品的具体化。
一本书确实是一个物质存在,但是这并不等于它就是文学的艺术作品,只有在它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经验,它才会成为审美经验的对象。审美经验不仅仅是一种瞬间的愉快经验,由于接触对象的不同,它会具有自己的长度和复杂性。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知觉,会使我们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原始情感”,这是审美经验的起点。尽管人们还来不及同对象形成明确的意向性和自觉的理解,但是原始情感会触动人们、激发人们,它会认我们发生从现实生活的自然态度到特殊的审美态度,从而使人们同其建立起一种意向性关系,这是从实践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变。这种审美经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非创造性地观照,而是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它并没有实际改变生活。由于作品本身是多层次的存在,所以审美价值也是多层次的,而最终,审美经验会将各种审美价值形成一种审美的和谐,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个有组织的(结构的)具有最终确定性质的质的和谐是审美经验的最终目标,或至少是其创造阶段的目标”(215页)。
四、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是否可能?
英加登也探讨了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的前审美态度。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是不是正确的?我们能否获得对它的“客观的”认识?英加登指出,只要认识对象是一个自主的存在,这种“客观的”认识就是可能的。但是问题在于,文学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自主的存在,它是一个意向性关系的产物,或者说是一个纯粹的意向性客体。对于作品的重构,或者说具体化,不可能是完全精确地忠实于它的。尤其是在对作品的语词层面和意群层的具体化过程中,重构往往会发生曲解现象,不仅会挖掘出本文中所蕴含的东西,而且还会增加各种纯属读者臆造的东西。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消除对一部作品的曲解,只能通过和其他读者对这部作品的重构的比较才能完成。在重构作品时,利用反思的前审美认识不断地对作品进行重构,我们也可以不断地返回到审美经验,利用反思的前审美认识来不断地检验和纠正重构的忠实性。
审美经验的形成将作品构成为一个审美对象。但是,审美对象也不是凝定不动的,“对象不是在一个单一的目前时刻完全构成的,而是在审美经验的过程中对艺术作品相继的新阶段进行现实化而构成的”(406页),因此,审美对象有其自身的时间结构和时间性。正因如此,审美对象是在时间的延续中形成的,因而它们必须结合起来以便构成整体的总体价值。这就又涉及到各个审美价值同它们建立起来的总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只有确定了这些关系,我们才会真正理解文学的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
阅读主体的能力、倾向,阅读时的心境都会影响审美经验的形成。有的审美经验是以作品为主展开的,有的则是以读者为主展开。即使是同一部作品、同一个读者,审美经验也会采取不同的进程出现,从而构成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审美经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读者的能力,读者对一些艺术主题的兴趣,他所具有的想像的类型、范围和能动性,感受力的敏锐程度以及情感反应和他所具有的审美文化的程度,等等。这样的话,读者对作品的具体化、客观化过程就需要在作品本身的基础上,力图实现对它的忠实的重构,从而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的对象。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为了给作品的价值确立一个客观的基础,英加登提醒人们不要混淆对价值的反应和对作品的审美判断,因为那会导致美学上的怀疑主义,从而出现“趣味无争辩”的结论。
三、影响
《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是《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姊妹篇,也是对它的补充和思想的发展,是英加登现象学文论的重要代表作。其中的思想对20世纪诸多理论学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内瓦学派、结构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都从他这里汲取了丰富的思想。甚至可以说,不理解以英加登为代表的现象学文论,就无法完整而又准确地理解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