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顾城诗稿能否让诗歌成为热点???
(2008-07-09 18:48:16)
标签:
诗歌诗稿手稿朦胧诗顾城南岩2008年80后哲学新浪文化怪才杜甫杂谈 |
分类: 话东话西 |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这句诗曾让无数人感动,同时也让世人记住了一个诗人的名字——顾城。10月27日,在朦胧派诗歌代表人物顾城去世14年后,他的两篇诗歌手稿将在嘉里中心首次进行公开拍卖。据介绍,与这两篇手稿一同拍卖的,还有郭小川等100位著名诗人的181首诗歌手稿。(10月21日《北京晨报》)
就朦胧诗而言,顾城、北岛、舒婷等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一个猛烈潮流。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一代人》等作品,对光明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让人感动并产生深刻地影响。而那个诗歌的时代,朦胧诗作为一个标志,距离现在并不遥远,却已经“事如春梦了无痕”,成为不争的事实。
但在今天,“诗坛”很热闹。“梨花诗歌”满天飞,“裸体朗诵”保卫战,“诗歌论斤卖”等怪相横生。而诗歌本来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如此一搞,只能被人围观起哄,弄得一塌糊涂,这如同为诗歌唱挽歌,结果诗歌成为一个符号,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子,越来越倒运。这种背景下,诗人“自作自受”,也弄得人一提诗歌就想吐。
而“落魄”的诗歌,能否被拍卖槌敲出动静,证明自己的价值,还不好说。从这则消息在网上的点击量和关注程度看,没有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关注,无疑让人感到“残酷”。但诗歌不能委身于人们喜欢作秀炒作的世俗,轻薄地满足与迎合看热闹者的胃口,因为越是这么搞诗歌越没有身价,越让人蔑视。可想而知,自己不自重,谁还拿你当回事。
此次诗人作品手稿拍卖,应该说是一个进步。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打捞”,是一次“温故”,是为了怀念一个时代的诗歌。也许,有人不屑,也许会冷场,但拍卖诗人作品手稿,从喧哗与躁动的“诗坛”中脱身,是理性的,是从一个层面进入了另一个层面。
但毕竟诗歌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是一槌就能敲定出诗歌的“面朝大海”,一下子使其重现光彩让国人瞩目的事情。诗歌,最终还是要靠质量说话,靠的是过得硬的作品让读者认可。而诗歌的发展,需要诗人像舒婷《致橡树》中写道的,“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才能让人期待。
转地址:http://www.jschina.com.cn/gb/jschina/review/node23428/userobject1ai168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