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骆一禾诗歌随笔二章

(2008-06-03 09:03:34)
标签:

骆一禾诗歌

北残

天路

诗人

5月31号

祭奠

南岩

新浪

文化

分类: 南岩评论

骆一禾诗歌随笔二章

 

北残/

 

 为美而想

 

“在五月的一块大岩石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沉思在为美而冥想”。(骆一禾《为美而想》)一禾并不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从他为美而做的沉思来看。因为,“五月的大岩石”、“大岩石下面的目的”,这不是一个浪漫的诗人所能有的“深沉”的“想象”。

28岁的生命,年轻而富有诗意。28岁的生命,正是一个由稚嫩之美向智慧之美的转捩。然而,一禾去了,带着他对人生更高的仰慕,带着他的诗的“理想国”。他对自己的诗的才华并没有施展到人生的极限。然而,我们并不为此叹息。不经意的时刻,你也许会发现吧,在古城的上空,还飘着他的“灵魂”: “我看到/ 正是那片雪亮晶莹的大天空里/ 那寥廓刺痛的蓝色长天/ 斜对着太阳/ 有一群黑白相间的物体宽敞地飞过/ 挥舞着翅膀 连翩地升高”(骆一禾《灵魂》)。那“挥舞着翅膀 连翩地升高”,执著地努力的,不正是一禾的理想化身么? “那片雪亮晶莹的大天空”——他寻找到的最后的天堂——不也正是他理想的美之归宿么?尽管“寥廓刺痛”,尽管“斜对太阳”。

我看见他来到的“雪后的村庄/ 麦子抽穗的村庄”,他所幻想的她——一个真正的“农民的女儿”(骆一禾《麦地-致乡土中国》);那“使他的大地如此不安/ 象神秘的星辰战乱/ 上有鲜黄的火球笼盖”的葵花(骆一禾《向日葵-纪念梵高》);他所遗憾的“虽也照亮厚实的尘土,光辉/ 却遍地遗失”,然而却又“在门边向着那健康的丛林/ 为我们谢罪”的月亮(骆一禾《月亮》)……这些在他的心目中迷失了的美:生存之美、女人之美、神秘之美、矛盾之美,在他的诗歌里无不充满着颤栗的惊寻与闪现。

梁宗岱先生说,“伟大的天才都必能利用他手头有限的工具去创造一个无限的天地。”(《诗与真·论诗》)一禾一直都在梦想着“垂直击穿百代”,梦想着“彻底燃烧”(骆一禾《灵魂》)。于是,他奔跑,他彷徨,他眺望;他沉思,他疯狂,他迸发。他尽管遗憾地因不可抵挡的病魔侵袭而离开了人世,然而他做到了,因为他为美而做的煞费苦心的“冥想”,和着他呕心沥血而苦苦追寻的灵之吟唱。

 

  向诗歌深深地“复仇”?

一禾的生命并非他在诗里所说到的,是“另一种生命苍白的人”,于是他所谓的“向诗歌深深地复仇”,就成为一种迥异于那些“生命苍白”之人的特殊生命过程。

他的“诗歌照出了那些被遗忘的人们/ 那些被挑剔的人们/ 那些营地 和月亮/ 那片青花累累的稻麦/ 湿泣的青苔 即大地的雨衣”;“照出了白昼/ 照出了那些被压倒在空气下面的/ 疲累的人 那些/ 因劳顿而面色如韭的人/ 种油棕的人 / 采油的人/ 那些肮脏山梁上的人 海边闪光的/ 乌黑的镇子/ 那些被忽视在河床下/ 如卵石一样沉没的人/ 在灾荒中养活了别人的人/ 以混浊的双手把别人抱大的人/ 照出了雨林熏黑的塔楼/ 飞过青蝇的古老水瓶/ 从风雪中归来的人 放羊的人/ 以及在黑夜中发亮的水井/ 意在改变命运的人/ 和无力改变命运的人” (骆一禾《诗歌》)。

一禾对“诗歌”的感悟,是一种深入“遗忘”、深入“挑剔”也深入“肮脏”的生命的底渊。但是他的“诗歌”的语言之素朴,却是“清水出芙蓉”的不加修饰的美,,是对生命博大的一种裸露,亦是字字真淳。其实,一个真正的作家在一件文艺作品登峰造极的时候,他的文字愈浅易,外形愈朴素,其价值也愈高。一禾对于诗歌生命的追求,是表现了一种基于“大人生”,即是对于全人类的价值之追求。他为不能实现的人类之理想,借了对那些“生命苍白”——“意在改变命运的人/ 和无力改变命运的人”的“刻镂”而抛弃了对神秘语言的“回归”,但却又为这些“生命苍白”之人而“向诗歌深深地复仇”。

除了“诗歌”以外,一禾对于理想生命之沉思,其实很多都陷于了“神秘”,如《灿烂平息》:“将今年让庄稼挥霍在土地/ 我不收割 留下天堂,身临其境”;如《白虎》:“白虎停止了,白虎飞回去了/ 白虎的声音飞过北方,飞过冬日和典籍”;如《壮烈风景》:“棋局和长空在苍天底下放慢/ 只见心脏,只见青花/ 稻麦。这是使我们消失的事物。”就连这些不同凡响的题目,难道你就不联想到点什么么?其实,神秘作为诗人激发情怀的一种手段,并非都是耸人听闻的,亦非故意创造不即不离若即若离闪烁其辞的惝恍意境。因为,一个伟大作品的出现不独往往戴着陌生的面孔,陌生的面孔下面其实更隐藏着新发现的灵魂的境域。

一禾走了,轻轻地,悄无声息。但是他在他的《巴赫的十二圣咏》里面说,“最少听见声音的人被声音感动/ 最少听见声音的人成了声音”,我们权且算做这是他对自己生命的一种无意的告白吧。

2008-5-31

连接地址:http://cq.netsh.com/bbs/763141/html/tree_3021571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