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3——延安

(2023-09-26 20:18:53)
标签:

旅游

情感

图片

杂谈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2023——延安

离开西安,我们去了此行最向往的一个地方——延安。 

延安,也是第二次去。2010去兰州,回到西安后,一路北上,我们去了壶口、延安、黄帝陵。那时正是春节刚过,壶口那边刚刚解冻,我们算是那一年第一批前往延安的游客。这么多年,“延安”这个名字总是让我心潮澎湃,它像是一个动力源,不断地驱动着我向其靠近。 

没有买到动车,就选了绿皮火车。好多年没有坐绿皮火车了,这一次坐居然找到了8090年代的感觉。列车长主动站到椅子上帮旅客整理、拿放行李,到站的时候有位老人没听见报站名,列车长赶紧去帮助拎东西,辅助其下车。车长胖胖的,慈眉善目,那副热心肠的样子,简直就是一个活雷锋。旅客之间和谐友善地聊着家常,大家互帮互助,没有戒备、没有猜忌、没有距离感,其乐融融的气氛,仿佛又一下子回到了那个简单、质朴,让人无比怀念的年代。 

有很多旅客就是延安的本地人,跟我们讲述着延安的现状。车上一对老夫妻,男的走路很吃力,需要老伴儿搀扶,他们刚看完洛阳牡丹,又要去延安。近几年,老年人出门旅游的越来越多,哪怕是拄着拐杖,也要在有生之年,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疫情之后,中老年人已经成为带动旅游市场复兴的重要力量。 

在延安预定的宾馆是火车站旁边的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入住的时候我们说一起定三天的,前台的服务员问你们是来办事的,还是来玩的?我们说是来玩的,服务员说那延安这个地方一天就够了。我笑了笑,心想,年轻人太不理解我们这代人对延安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了。她更想不到延安我们已经是第二次来了,却依旧是满心的激动和希冀。而且,延安我们以后还会再来。 

上次来延安,是跟团游,因为时间的关系,只去了王家坪和杨家岭。这一次,我们是自由行,要走遍所有想去的地方。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地奔向宝塔山。上一次只是远远地看着宝塔山,问导游,我们不能去看宝塔山吗,导游说你们没有这个安排,只好眼巴巴地望着远处的宝塔山,默默地在心里许愿,延安我们一定会再来的,一定要登上宝塔山。时间悠忽,这一晃就是13年,好在我们终于来了,这一次我要好好地抱一抱宝塔山。 

山下有个当地人,想给我们引到其他的地方去。说宝塔没什么可看的,也不让登顶了。他怎么能被懂得我对宝塔山的向往和执念,我是一定要尽可能的离它近些、再近些。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是延安革命遗址的组成部分,也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空气清新。登临宝塔山,延安的全景尽收眼底,高原风光一览无余。不禁让人感叹: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 

岭山寺塔,又名延安宝塔,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但是现在已不允许登 

见到宝塔的一瞬,真是有说不出的激动,贺敬之的《回延安》里的几句诗脱口而出: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一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扑向了宝塔,内心无比的兴奋、喜悦,和温暖。这时身后一个来参加学校团建的小男生突然触景生情地说:一头扑向……”见我回头看他,立即把后半句咽了下去,我却忍俊不止。 

宝塔山曾经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位青年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打断骨头连着筋,扒掉皮肉还有心,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城。那时的延安是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宝塔山是引领革命的灯塔。我想,如果长在那个年代,我也会义无反顾地来延安的。 

这里是革命的延安。1935年,毛主席和党中央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13个年头,留下了无数精彩的故事和伟大的历史瞬间。宝塔山见证了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间,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最终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烽火台、摘星楼、日本工农学校旧址、嘉岭书院、古城墙、古城寨遗址、明代铁制洪钟等文物古迹,以及古今名人诗词碑、纪念林等景观。一面墙上用耀眼的红色字体写着陈毅的一首诗《延安宝塔歌》:“延安有宝塔,巍巍高山上,高耸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红日照白雪,万众齐仰望。”陈老总不仅是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还这么有才气。在他去世后,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宝塔山的一块巨头上刻着一九四九年毛主席写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延安的同志们和陕甘宁边区的同胞们:接到你们的贺函,使我十分愉快和感谢。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八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可以想象,当时老区人民接到这份复电,是多么的激动和振奋。庆祝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都向毛主席和中央人民政府发过贺电、贺函。但是,毛主席亲自复电感谢的只有延安一处。复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感情、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成为鼓舞延安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 

发现有很多都是单位和学校组织的穿着统一服装的团体,到宝塔山参观和学习,像我们这样自由行上宝塔山的并不多。恋恋不舍的从宝塔山下来已经是黄昏时分,顺着延河大桥一路前行,去了延安市著名美食小吃街二道街,吃了顿可口的晚餐。想起13年前到延安的第一餐,就遇到了一个坑蒙拐骗的店主,这次的店老板就显得厚道朴实多了。相信无论是哪个地方,还是好人居多,否则这个社会怎么维系?

后来我们又在那里找到了一家叫“老师家羊杂碎”的百年老店,店面很大,明码实价,生意火爆。外地人慕名而来,本地人也去吃,点一碗粉汤羊杂,再加一个油旋,吃的是相当舒服和满足。夫喜欢吃那里的羊杂,很大的一碗,量很足,口味也不错。我喜欢吃油旋,还有凉皮,我们在那连吃了两天。就像门口的招牌上写的:百年传承,陕北名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央视展播品牌,果然对得起这些称号。 

第二天,我们又去了革命旧址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延安革命纪念馆、延河边,一次次把自己融入到那些特定的历史环境当中,真是感慨万千。在杨家岭看到一位白发苍苍坐着轮椅的老者,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她表情肃穆,似有着无限的崇敬。也许她是曾经在里工作过的老革命,垂暮之年,还想到曾经生活、工作、战斗过的地方再走一走、看一看,回忆一下自己的青春,以及那些尘封在记忆里的一段难忘的岁月…… 

看历史年代剧,看到当初有那么多的热血进步青年,向往着延安、追随着延安、奔赴着延安。那么,延安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1937年,丁玲在《七月的延安》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延安,无疑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片净土,是承载着有识之士和有志青年梦想的革命圣地和希望所在。 

延安,的确是个神奇的地方。看着那些阴暗、潮湿、狭窄的窑洞,那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曾几何时,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带领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有112篇文章是在延安时期写下的。枣园毛主席旧居前的那棵丁香树,据说是周总理从重庆带回来的,共两颗,毛主席门前一棵,刘少奇门前一棵。毛主席门前那棵是主席亲手栽种的,它在岁月的风雨里,依然散发着沁人心扉的芳香。 

站在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里,看着那些斑驳的桌椅和红色横上的标语仿佛还能听到那些历史的回响,还能看到那些往昔的画面。我站在“庆祝抗战胜利大会”的讲台上,忍不住激昂地说,这是让人向往的延安,这是红色的延安,这是奋斗的延安,这是文艺的延安。有多少耳熟能详、经久传颂的文艺作品,在这里诞生。有多少作家、诗人、文艺工作者,从这里走出去。 

这次到延安,南泥湾也是我特别想去的一个地方,小时候《南泥湾》这首歌印象深刻,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来好风光,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如此优美动人的歌声,怎不叫人心向往之。 

去南泥湾,本来有公交可以直达,但是我们没有赶上班次,只好搭上一辆个体面包车,颠簸了一个小时,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南泥湾。我们先是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里面所展示的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那一幅幅逼真的画面,那一句句熟悉又振奋人心的话语,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依然让人热血沸腾,赞叹不已。 

去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些南泥湾的标志性景观,到了之后有的却没有找到,我们不解的问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不无惋惜地说,都推了,准备建新的。弄的我们也十分困惑,难道不是旧的才更真实更有历史和年代感吗? 

到了南泥湾,就会把人们带回到那个艰难困苦又激情无限的年代,让人们重温一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故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物资短缺。1939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指出: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当然,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更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我们的回答是四个字——自己动手。

于是,19413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迅速开展起来。 八路军三五九旅的解放军和南泥湾的人民群众,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以及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 

我们去的时候,南泥湾还没有到播种的季节,所以当年八路军开垦的那一大片稻田还荒着,但丝亳不影响我的热情和想象,不管它怎么荒凉,一想到这里是南泥湾的土地,就觉得意义非凡。夫拿出手机放起了郭兰英的南泥湾,我兴致勃勃地随着歌声在田间地头舞起了陕北大秧歌,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挥舞着铁锹和锄头、呼喊着号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开荒种地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 

从南泥湾回来,又去延河边走了走,上一次来是延河的枯水期,看到延河里没有水难掩失望,这一次延河水奔流不息,延河大桥默默守护,曾经失落的心绪得以抚慰。晚饭后漫步延河边,走着走着,宝塔山的灯火突然亮了,红彤彤、亮堂堂、明艳艳,照亮了那片革命老区,让人激动不已。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说不尽的故事,诉不完的情怀。离开延安,心中依然装着对延安的敬重和眷恋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2023——延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3——西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