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这只是一场倒春寒

标签:
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这几天,吉林市成为了新冠疫情的风暴区,不断上涨的确诊病例,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一个身处疫区的吉林市人,记录一下疫情爆发的过程。
前些天因为补发了退休金,就想着逐个回请一下退休时请自己吃饭的同事。已经回请了一波儿,3月3日,又约好了一个同事中午聚,2号晚上同事突然发来微信,说吉林市有疫情了,让大家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于是,我们推迟了第二天的约会。
第二天官方宣布,吉林市发现4例阳性人员,并公布了行程轨迹。疫情再次逼近,出去暴走的时候,看到大家都戴起了口罩,心想这个城市将经受又一次的考验和洗礼。
3月4日,官方报道本市新增8例无症状感染者。当天,接到吉林市城区全员核酸检测的通知,整个小区排队开始核酸检测。
3月5日,官方公布本市新增28例阳性人员,小区开始封控,一户发一个出门证,一家只能派一人出去买生活必需品。
3月6日,官方公布吉林市确诊病例9例,全员进行第二轮核酸检测。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停工停产,各大中小学、幼儿园停课,各类经营场所暂停营业。
3月7日,疫情升级,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42例,小区全面封控,城市停摆。疫情来的猝不及防,前一天去超市好多人都在抢购。
3月8日,第三轮核酸检测,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28例,疫情依然严峻。在小区里绕了六圈,一万步,这是疫情之下唯一可以有的活动范围。
3月9日,吉林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73例,疫情再度升级,刚刚下发的每家一人次的出门证全部作废,除极特殊情况,所有人员一律不准出小区,本市的方舱医院也正在建设中。全市第四轮核酸检测开始。
3月10日,疫情继续蔓延,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134例,进行第五轮核酸检测。
3月11日,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93例,进行第六轮核酸检测。好几天出不了小区,看来平时囤点经常用的东西还是有必要的。本市所有的快递都停了,有些东西一时买不到,所以为了有备无患,还是要有点存货的。自己算是喜欢囤货的那种,家里储备的东西,抛开营养全面不说,单就应付饥饱的话,够坚持半年的,所以还是有些底气的。
吉林市的疫情虽然很严重,但自己并不感觉慌乱,吃不是问题,小区内也可以正常活动,实在不行家里还有跑步机,然后再喝喝茶看看书,也算是大敌当前,不慌不乱。而这一天长春也开始封城了,只是担心女儿要孤军奋战了。
疫情之下,无事可做,看书是很好的选择。加缪的《鼠疫》买了很久,一直未读,现在突然很想看。在那个年代,封城意味着和外面断绝一切联系,包括被阻隔的亲人之间也没有了音讯。现在通讯异常发达,我们与在外地的亲人随时可视频沟通,就仿佛一直在一起一样。疫情的前一周女儿回了趟家,回去被居家隔离了,长春疫情也日益严重,反倒觉得她那样安全些,省得到处跑了。
3月12日,吉林市将进行第七轮核酸检测,时间是从上午9点开始,这之前小区里一片静谧,连狗叫声都没有了,过去一直是很吵闹的清晨,突然变得出奇的安静。也许是大家都累了,感觉核酸检测确实有点密了,天天检,人员不断地聚集,检测人员也大多消毒不是很认真,无形中又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这一晚没睡好,看到头条上有很多求助的信息,尤其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的学生们多人感染,没有得到及时隔离和救治,校党委书记被免职了,真是让人着急和痛心。还看到有人手写的,说吉林发生疫情基本没有外省来驰援的,反倒是我们,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每当其他省市有灾难,需要帮助的时候,
我们都首当其冲,不遗余力地去支援。而在我们最艰难无助的时候,却孤立无援,尤其是防疫人员连套像样的防护服都没有,想想还真是沉重。
吉林市市长因防疫不利也被免职了,后半夜了,有人在群里发出这一消息,看出大家对疫情的关注程度。疫情已经持续3年,这个城市还是没有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和措施,当疫情突然来袭,一片混乱,应接不暇,被人称作“小武汉”,真是惭愧。
平时一片祥和的时候,看不出一个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李克强总理说:要在特殊时期检验和锤炼干部作风,彰显强大战斗力和凝聚力。愿我们这个城市新的领导者能带领大家尽快战胜疫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3月12日,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66例,进行第七轮核酸检测。
3月13日,吉林疫情大面积爆发,吉林新增本土病例1412例,其中长春市831例,吉林市571例。全国一片哗然,这个数字已经不是王炸,而是原子弹了,感觉又是一个“武汉”,太让人担忧了。这时候网上一些负面言论也产生了,甚至有说东北矫情,不值得同情的,进而引发了很多南北之争的过激语言。
这一天,从《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出的、全国政协委员朱世增写的一篇《请对疫情肆虐中的吉林市施以援手》的文章被吉林市人转爆朋友圈,文中强烈呼吁:“请不要忘记曾经对全国做出贡献的东北,不要忘记曾经无私支援全国的吉林省、吉林市,对疫情肆虐中的吉林市施以援手,多些温暖,多些关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话语,事实也确实如此。以前工作的时候,不论是国家哪里有灾难,我们企业都会立即组织员工捐款捐物,党员干部每人最少100元,大家虽然自掏腰包,却丝毫没有抱怨,反倒为自己给灾区人民奉献了一份爱心,尽了一份微薄之力,而感到高兴和欣慰。现在我们有困难了,遇到灾难了,可以说己经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却看不到援助之手,甚至还有冷嘲热讽的,我们吉林人能不寒心、能不群情激愤吗?!
3月14日,吉林市新增本土病例453例、长春市430例,早上通知去做第八轮核酸检测,后来据说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又叫停了。
今天,本市又迎来了新一轮降雪。疫情是一个讨厌的不速之客,既来了也总有一天会走的。我们虽然害怕,但还不至于绝望。刚刚看到张文宏的最新发声,他说:“这次疫情来的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但愿这只是一场倒春寒,真正的春天就要来了。
昨天女儿写了一篇关于疫情的文章,发在她的自媒体上,我觉得是一篇充满了情怀和理性的好文,被我转载在朋友圈,这里全文转载如下:
疫情中的吉林:那座在《人世间》留下倩影的城,正在抵抗人间风霜
这几日的风雪阴霾,融在疫情肆虐的压抑中,纠缠着每一个吉林人的心。
在此轮疫情爆发之前,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在辽阔的北方,有这样一座省市同名的小城,哪怕是对省会长春,也知之甚少。
吉林,仿佛班级平日里那个沉默少言、却默默遵守纪律、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突然以这样猝不及防的方式被扔到旋涡中心,带着几分慌乱,又倔强地不允许自己崩溃。
前段时间爆火的《人世间》在长春、吉林两地取景,那个叫“吉春市”的地方,正是吉林人的家乡。一部讲述东北时代变迁的大剧,把人情冷暖、人世浮沉说了个透,也激起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好奇。
如今的东北,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褪去那个年代的贫瘠,比起许多大城市走在前端的脚步,这里确实不够繁华,且一直在时代的洪流中思考、探索自己的发展。但却从未褪去务实的底色。
今天,一篇名为“请对疫情肆虐中的吉林市施以援手”的文章转爆了朋友圈,字里行间,不仅仅是求助,更是东北人对自尊和地域价值的维护。
在工业资源领域长期支援全国,对粮食安全的戍守后方,是东北人的勤勉、拼搏与坚守。
在全国疫情形势严峻之时,倾巢而出,倾囊相助,是东北人的仗义、情义与大义。

有人说,吉林省就像《人世间》中的秉昆。他不是那个发展最好、能够光宗耀祖的孩子。甚至在外人看来,他总被兄弟姐妹们的光芒掩盖,但几十年如一日,他却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为这个大家庭奉献着、担当着。
在客观环境与经济实力落后的环境中,东北人用自己的豪爽、乐观、热血、温暖着亲人、朋友、和有缘邂逅的人,让这座有小半年都是冬天的城从不缺少暖心事、也从不缺少蓬勃的生命力。
在这里,依旧不乏感动中国的大爱故事、爱岗敬业行业楷模、和无数东北工匠用自己的智慧打造出的“中国骄傲”。这些故事无关市井繁华,却关乎着职业信仰、仁爱情怀、家国荣誉。
在这里终老,或许没有大都市的繁华锦簇,没有过高的工资,却也是另一种人生选择。
人们习惯了规律的朝九晚五,下班后和同事或好友聚上一聚;也习惯了和自己的父母亲属住的很近,谁家有要帮忙的事,都能第一时间赶到。
很多时候,你或许会觉得这样的生活平庸乏味,可恰恰是这样的日子带着触手可及的烟火气儿,也带着返璞归真的纯粹。
每一座城,都要一代代心甘情愿陪伴他的人。

世界无限深邃,在繁华的尽头总有更大的天地,成功的背后也总有更深的渴望,但对家乡的眷念,却永远不会被取代。
人世间有无数种选择,无数种姿态。每一种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疫情平息后,愿人们都能收获内心的成长,释然对外在的执念。拒绝被世俗裹挟,也更多地关注家人、关注自我、关注生命本身的意义。
愿这座城在涅槃中坚挺傲然,扛得住人间风霜,也守得住人间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