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晶的南浔(3月19、20日)
标签:
旅游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

游记每写到一个地方,都要去翻翻在那里拍的照片,加深下记忆,惟有南浔不用,因为它已印在了我的心里。
从周庄出来,唯一的选择是坐公交去吴江。到了吴江客运中心却没有到南浔的合适车次,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包了辆车,司机小伙儿似乎不太熟悉路线,一路导航把我们放到了南浔古镇门口,进去发现古镇里的人少的出奇,便问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古镇的北区,是后开发的,老景区在南门,从里面走过去还需40分钟。看看手里拉着的两个行李箱犯了难,于是又出来准备打的过去,但是景区外根本没有出租车,有人告诉我们坐公交三站就到古镇正门了,可见南浔还是蛮大的。
如果说先前对周庄多少有些失望的话,那么南浔的好却大大超出我的预期。一到南浔就有种来晚了的感觉,不停的惊呼“我怎么才来这儿呀,它太契合我的三观了”!江南古镇几乎走的差不多了,之所以才到南浔,以前真是小觑了它。它不仅仅是美,是美还不张扬,自重、内敛,一副气定神闲、淡泊超脱的样子。像一个美人,美而不自知,从不炫耀自己,从不随波逐流,从容、洒脱,只坦然做自己。正如庄子所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美而不自知,吾以美之更甚”。
朋友说她对南浔印象最好,先抛开历史人文不说,单从感官上我也一眼就爱上了它。爱上了它的清新淡雅,气定神闲,爱上了它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气质。而气质必来源于内在,南浔更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那里历代名人辈出,被称为书香之地、诗书之邦、富豪之家。这么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镇,竟然游人不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像我一样短视,小看了南浔。那里有刘墉的私家花园小莲庄、有刘墉孙子建的嘉业藏书楼、有被孙中山称为“革命圣人”、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的张静江故居、也有承载了几百年历史风云、荣辱兴衰的百间楼……
可是这一次,我更痴迷于南浔的外在,我在南浔古街巷踯躅的时间要大过这些历史景观。看到古镇有很多地方,都写有“水晶晶”字样,开始还很困惑是什么意思。原来是自己功课做得不好,这是出自南浔的作家徐迟,在其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中连用66个“水晶晶”来描述故乡南浔的清澈之美,“水晶晶的水,水晶晶的太空,水晶晶的日月,水晶晶的星晨,水晶晶的朝云,水晶晶的暮雨……水晶晶的春草,水晶晶的垂柳,水晶晶的小镇,水晶晶的倒影。映出这个水晶晶的世界!”从此,南浔便以“水晶晶”著称。
用“水晶晶”来形容南浔,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南浔的水,是我到过的所有江南古镇中最清澈、最干净的,那闪着粼粼波光的河水,是那样的清丽、动人,那一天古镇飘着细雨,让那里的一切仿佛都披着一层波光,都笼罩着一片氤氲迷蒙的水气。南浔的垂柳,也是那么的多情。站在石桥上拍照,那垂柳成了最婉约的背景,摇曳生姿,忍不住用手去轻抚它。朋友在我的朋友圈留言说,南浔古镇柳条青青、水波安宁,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性情。说的真是生动啊,看来南浔是遇到知音了。
南浔不像其他古镇那样都是小房子,那里临水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大院儿,显得特别的大气。细雨迷蒙的三月,透着阵阵凉意,先来碗古镇特色小吃双交面温暖一下身心,16块钱一碗的面里有两种浇头,爆鱼和酥肉,面入味儿而有嚼劲。人与人之间讲究个眼缘,出门在外,更要谨慎,以防上当。所以选择在哪家店吃饭,要先看看主人的样貌。以貌取人,虽然也有走眼的时候,但大多数人还是相由心生,一副和善的外表下,里面大都装着一颗仁厚的心。
傍晚的时候,在古镇找了家叫浔味道的饭店,小店不大,一家三口,很是温馨和谐。上高中的儿子正在吃着父亲做的极为丰盛的晚餐,女主人在外面揽客,男主人自然就是店里的大厨。我们点了太湖杂鱼、太湖白水虾,一个芋头做的菜叫什么名字忘记了,还有一道青菜叫绣花锦,是南浔的特产,它的形状有点像小白菜。这貌不惊人的绣花锦,却与美女西施有关。相传春秋战国末年,西施被送往越国,途经南浔曾在河边洗过脸,西施洗过胭脂的水,被当地农民用来浇青菜,青菜长出了花纹。农人把它炒来吃,满屋飘香,口感鲜嫩糯软,皮肤也变得光洁细嫩,人们便给这种菜取名“绣花锦”。绣花锦只长在南浔,一旦到了其他的地方就变种,有形而无香。故事好动人,菜是否真有美容功效,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我吃的是满心欢喜。
南浔的夜晚不像周庄那样的绚丽夺目,也没有那么多的灯红酒绿喧嚣浮躁,它柔和恬淡的灯光似乎恰到好处,行走其间有一种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感觉。那家饭店的门口有一棵开花的树,粉红色的花朵把眼前的一切装点的是那么的温情与美好。我问老板娘这是什么花,她告诉我说是梅花。那一刻,突然觉得南浔在清雅端庄的同时,又多了几分孤傲。
南浔最有名的小莲庄,我们是最后去的,那里是刘墉的故居,里面有两座高高矗立的牌坊特别的醒目。一个是“乐善好施”,一个是“钦旌节孝”,这两座牌坊都是皇上所赐。前者是对刘氏家族捐资赈灾的奖赏,后者是表彰刘家的媳妇丧夫之后仍恪守妇道守节不嫁。看来不同的年代,人的命运也各有不同。同样是为朝廷捐款,刘墉一家却比沈万三要幸运得多,但是刘氏信守贞洁的媳妇幸与不幸,恐怕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小莲庄里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幹,爱书如命,有“民国藏书第一人”的美誉。在全盛时期,那里藏书有1万多种,18万册,60万卷。我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买本介绍当地人文历史的书,回来慢慢的读。在南浔找了几个来回也没有看到,有人告诉我藏书楼也许有,不巧的是藏书楼正在维修。进了小莲庄,近在咫尺的嘉业藏书楼大门紧闭,看来是无缘进去感受一下那满满的书香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里的主人仍然坚守自己的喜好,建了座这么庞大的藏书楼,每天徜徉书海,沉浸在书肆坊间,不得不叫人叹服。真是越想越觉得好奇,越让人遐思。
第二天我们又在古镇转悠了一上午,那时南浔几乎没什么游人,立刻又有赚到了的感觉。在古镇上流连忘返,不舍离去,南浔那种淡泊从容笃定的气质太迷人了,还有那一泓池水的微澜也特别的触动人的心弦。有报道说,高晓松前段时间卖了北京的房子,搬到南浔这个43000人的小城市来居住,他说:“搬到这里并不是因为北京的雾霾和噪音,而是不想变成跟别人一样的人。大城市没有那么多未知,有一件事情是已知的,就是你一定会离自己越来越远!你会成为自己越来越讨厌的人。”
百年一瞬,万古如斯。“水晶晶”的南浔,既有可圈可点的精英人物,也有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而无论是哪个年代、什么阶层的人,谁不渴望能生活在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修心养性,颐养天年。南浔的一个个河港是大自然的恩赐,那里的百姓,每天守着灵气四溢的河水,真的称得上是“诗意地栖居”了,凡尘荣辱,世事消长,都如过眼云烟,哪怕生活不那么富裕和现代,也足以让人羡慕和向往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