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趣谈古造反及氏族
(2023-08-28 01:55:51)
标签:
金州hnlk趣 |
分类: 文 |
逻辑趣谈古造反及氏族
2023/8/28。0.14
逻辑谈安禄山的造反只能是因为杨贵妃。
他已经富贵至极,本身就是土皇帝,朝廷本来就没法制他,他也不喜欢他孩子,也不会是为后代谋。唐玄宗不相信安禄山造反就是,找不到他造反的理由。
实践反证是,杨贵妃被逼自缢后,安禄山性情大乱,甚至不再去长安,没必要了,不久也因暴虐被害了。他一定不是平时就如此暴虐的,否则早被害了,是杨贵妃的死让他太伤心了,目的没有了,也不思进取了。
逻辑谈,杨玄感的造反就是讨厌隋炀帝,为了天下人。
如他自己所言,他恨独夫,为了苍生。
他富贵已极,隋炀帝对他还非常好,听说他造反,都觉得不可思议。
隋炀帝挺有趣的,最后为身边人所杀,他还说呢,我是对不起天下人,可我对你们很好啊。
很多人讨厌他这个人。能让那么多人讨厌也不容易。
不如多谈几个。
逻辑谈,陈胜吴广起义,包括刘邦,就是秦的暴政,大雨失期,耽误行程,要斩,怎么都是死。反了,搏一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很慷慨。
见还有人为秦暴政开脱的,说秦始皇人很好啊,没杀过功臣啊什么的,是就没明白暴政说的什么意思。
暴政不是这个君住恶毒残暴,是策略。
暴的意思是过分,如,暴雨。
秦的暴政,各方面都很容易看到,大雨失期,事出有因,也该处罚,但不能处死。是很过分的。
暴政说的是政策过分,不是说的发布政策的人暴虐,这个人,皇帝,能有几个人接触到啊,人们普遍接触实在的是政策,策略问题。
秦的以吏为师,毁灭文化和沟通纾解可能,焚书坑儒,就注定快速灭亡了。还有人说焚书坑儒好的,愤慨一些专家的演说,都没明白那些人就不是儒,不是为民的,是一些御用,御用能主导,恰是儒没落了啊。文化人没落了,被禁锢了。类似焚书坑儒了。禁止书籍,禁锢文化人,知识和意见和建议。
汉刘秀起义,逻辑谈就是为了哥哥。他是个很安然的人,性情很温和,而且有点与世无争,怎么都行。后来他哥哥被妄杀,他就恼了,为哥哥报仇,后来还真报仇了,天下只是顺路得了。
两点可见,如他的理想是,当个金吾卫,娶个阴丽华,他们村的美女。
如他当皇帝后,西域要来归附,他不要,这就他一个,一点没野心,我弄好我的地盘就行,懒得费心。
如他姐姐寡居看重一个大臣,要下嫁给那大臣,他说媒,还很委婉,说,听说有钱了人就换妻子,发达了就换朋友,你咋看的。结果大臣说,我听说的不是这样,我听说的是,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当时已经是光武帝了,他姐姐是公主,一听,觉得这事说不成,就跟后面偷听的姐姐说,事不谐也,谈不成,谈不成怎么办呢,那就算了。也没啥。
这要换其他皇帝,下诏,皇帝说媒能说不成,丢人不,自己姐姐人都敢不要,皇家尊严何在。
他不,他觉得这就不是事,不愿意那就算了。
他本人很实在豁达,与世无争的。
而西汉末年的起义,不是因为没饭吃,是因为摇手触禁,举手触禁,王莽管的太多,规矩太多了。太不自在了。这也是绿林赤眉起义的独特,主体是江湖豪杰,而也只有西汉末年如此,因为西汉比较宽松,一直基本什么都不管的,女人都还有自己的聚会节日。就看《汉书艺文志》,房中术都有多少,文化很宽容的,即使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其他朝代就没这个了。
两汉都是道家思想主导的,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他并没取缔其他。东汉某年,还能黄巾道,就可见道家的影响很广泛的。
两汉都比较宽松,唐也相对如此,说汉唐强盛,也是因此。宋也比较宽松,对文人,对市民,有通宵娱乐场所。不管的。宋就是对女性要求高,理学畸形有很大问题和后遗症。明就不行了,锦衣卫可见。清就更不行了,全体男性发型一致。但清对女性比较宽容,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多如此。如唐,唐是鲜卑贵族汉化,辽,女人主政是没很大问题的,唐的武则天,辽的萧太后,辽比较偏,清的慈禧,没很大意见的,甚至汉,汉对女性也比较宽容,或说,那汉不是少数民族啊,汉初是汉族还没形成,汉族的形成就是汉武帝时候,汉族就是大汉的子民都是,从汉朝来的。
说多了,就是想说汉唐是比较宽松的,尤其是汉。很明显的。
而汉唐都是道家主导的,道法自然。唐还自称老子后人,道家后人,封庄子老子,各种。
再多说一句,儒教不反对道教,儒教主要是和佛教做斗争,如韩愈,当时的大儒了,最高学府的校长,反佛骨,今天法门寺发现那个,因此被贬,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诗写给他侄儿孙的,他侄儿十二郎的儿子,他还写过祭十二郎的文字,他和他侄儿大的差不多,韩湘子的,对,就是八仙之一那个哈。
儒家不反对道教,儒家师承道教,孔子受教老子,儒家把佛教给本土化了,道家更是谁都不反对。爱谁谁。所以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汉唐,都可谓宽广的很。
逻辑上,黄巾起义,太平道,知道为何禁止邪教了吗?其实是一切教,就是因为宗教可以凝聚组织人。逻辑谈,不是人没法活了,而是当时的氏族失去中间作用了。无法表达民情,提供优良策略。这个主要是当时的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造成的,主要是对氏族的打击让氏族心灰意冷了。而两汉魏晋氏族都非常强大,是一种良性的力量。维护地方,很有荣誉感,类似西的贵族。但不同于西的贵族是,氏族非常有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很有仁义责任。这个好理解吧,氏族在春秋战国后,从实权归为虚权,两汉还是举贤,举孝廉,氏族是地方望族,人望,仁义能让地方民众支持氏族。氏族是有地方民众支持的,很被称道的。
为什么说黄巾起义不是民不聊生了呢,一是它的面积非常大,二是它的战斗力很弱。当氏族干预后,很快就消灭了,主要是被改编了,成了氏族的力量,如曹操主要战力就是改编的黄巾军,但却没有因此带来汉的继续,氏族厌恶皇朝了,开启了三国。三国英雄,谋士,基本都是氏族。周瑜,周江淮大氏族,到今天都有些痕迹。南朝,很明显的。
到最后三国合一,西晋,就是氏族的胜利。司马家族,大氏族。曹魏的灭亡,根本上就是得罪了大氏族,唯才是举,动了大氏族的利益。刘备到西蜀,都不敢动许靖,虽然对他很讨厌,是希望获得西蜀氏族的支持,最终也没有。因为他的举措不符合氏族的利益,氏族不想征伐,就想保卫自我,也如南朝,南朝北伐总是不成功,氏族不愿意北伐。所谓名士,都是氏族。诸葛亮敢斩马谡,却不敢动李严,只是罢免,而且让他儿子继任,氏族啊。崔湜谋反确凿,要毒死唐玄宗,唐玄宗都不敢杀,先流放,后来还是杀了,但只他一人,别说九族三族,一个亲戚都不敢牵连,氏族。
当氏族统治朝政后,氏族很难统治朝政,虽然是地方上重要的维系力量,因为氏族之间冲突很大,后来就分别各自扶持八王,八王之乱。简单说,氏族统治必然会造成混乱,必须有个代言人来平衡众人。
但氏族足以代表民众,一方之望族,也有数世恩德,所以氏族统治下的问题是,氏族之间的争夺,民众不动荡,各有皈依。
到南朝,依然是氏族,依然动荡,宋齐梁陈。
直到北朝统一南朝,隋唐。
北朝鲜卑族直接汉化了,汉化的方式极其直接有效,就是魏孝文帝,这个人确实是个极其不可思议的人,他让族群强大的方式是,让族群消失,不在乎名称,我就和汉族汉化,怎么汉化呢,方式简单,不仅全盘汉化,衣服说话饮食文字语言,而且强制鲜卑贵族嫁娶汉族氏族的人,这个很快,一代人,二分之一混血,两代人,四分之三混血,都是汉族了,而且各种亲系,鲜卑族很快完全汉化,消失了,真是一点不在乎外在的虚名啊。
唐,依然有氏族,不论是杨坚还是李渊,都是鲜卑贵族后代,他们也有亲戚的,都是亲戚。唐开始了对氏族的大清理,唐初,皇家都不是氏族第一的,氏族第一是崔,到武则天,强制皇家是氏族谱第一,还有这东西的哈。当时姓李的不多的,我都怀疑李白根本就不是汉姓,他自己给自己起名的,看唐姓李的,要么是赐姓,要么就是和皇族有千丝万缕的前因联系。李白的李是凭空出来的,就跟一个外域人,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一样。
唐之后,氏族就消失了。其主要原因是,科举。
以前氏族之所以为氏族,就是这些家族控制了官场,如南朝的王谢,皇帝随便换,基本都是他家的人,其他人也不会弄啊,专业户。但科举,就打破了这个,逐渐氏族就消失了。不是说没有大家族了,氏族不是说的一个家族,也不是几个家族,是一个氏族主导的结构体系,相互关照。
也就是持续数千年,至少两千年甚至更久,自古就是,在唐朝,一千多年前,逐渐消失了,两千年都没解决的问题,是被一个策略给消解了,科举。能改变结构的只能是结构。
宋明清就没氏族一说了,最多是名门望族,往往也很短暂,富贵不过三代之类的。就是科举普遍强化了。
其实这个方式,今天也在用,类古借古,如,公务员考试,类似科举的,只要一直这样,渐渐就让那些各种二代,失去了类似氏族的存在了。太多太广泛了。一旦破坏了二代的体系,他们就无法相互照应了,就瓦解了氏族。但,莫忘记,宋明清还是灭亡了,古代结构的问题,不仅是氏族问题。根本不是。
氏族在整个至少两千年的表现中,整体是良性的,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从汉唐都可见,氏族本身维护的是自身利益,他可能维护皇权,也可能不维护,这是皇权要灭绝氏族的根本原因,他不一定依从皇权的,而氏族维护的自身利益中包括所代表的民众地域,氏族就是最早的知识文化层,如果皇权有益,他们维护皇权,而因为氏族利益并不统一,而且代表各自民众,皇权就必须平衡,在氏族体系下,皇权无法极端,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在削减氏族,但还是毁于氏族,项羽就是氏族,项梁世家。张良也是氏族。所以都很恨秦始皇的。
氏族会让皇权无法极端,如果皇权非要极端,氏族就会摧毁皇权。所以皇权致力于摧毁氏族,最终通过科举渐渐摧毁了氏族,形成了新的知识层,但这个知识层是忠于皇权的,御用的,不是氏族是可能维护皇权,也可能对抗皇权的,维护自身和其代表的民众的。
所以在氏族摧毁后,明清都很过了,很极致了。想怎么怎么。没有氏族群体很难组织起来。
逻辑上,元末起义,是由于压迫太大,真不把汉人当人。最初依赖明教,还是那句,明白为什么反教了吧,它是一种组织力量。而且很容易形成庞大的组织力量,这个金庸小说写的相关的不是胡扯的,金庸是很有一些史学真知的,如,杨过打死一个大汗,确实有那么个大汗死了,但不知怎么死的,历史空白,类似《寻秦记》说项羽的父亲是项少龙,史上确实空白项羽的父亲是谁。
清的起义类似,太平天国,也是因为教,这个比较低级,破坏性很大的,理想化破坏性的先演一样。
到孙中山,这是个奇人,不用教了,用党会,学的先进的,竟然让他成功了一部分,今天还成功了局部。
他可以说是自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最根本的尝试,他认识到是体系问题了。只是当时的知识文化还不够。后来文化人多被带到小岛,相对来说比例很大了,而小岛确实开始也很问题,蒋比较狭隘,且专独,但他毕竟认同了孙的体系,以此为名义,在文化进步和各种偶然下,成就了一个小岛的继承完善。另外的话了。
本想随便扯个趣,一扯几千年。扯远了呀。
金州。2023/8/2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