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佐藤学谈倾听
(2012-02-10 14:07:19)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方正教育读书佐藤学教育 |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
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特别谈到倾听,感受颇深。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中心,虽然我们也讲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表现为以教为主,或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佐藤学先生认为:“要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以在教室里构筑一种新型的关系为出发点,即让每个儿童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们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的对话,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可以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返回到个体的学习。”“教师自身,通过引发、支持、促进学生的学习”。
佐藤学先生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是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教师不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中那种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扮演三个重要的角色:学习环境的组织者、儿童思维的评价者、小组活动包括游戏和讨论的发起者。”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个”学生,这就是我们研究的难点,我们谁能够达到“每个”学生的这一要求?通常是极少数学生得到了尊重、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关注的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难以或者说难以自始至终地得到尊重、打开自己的心扉、得到关注。以致我们常批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学习兴趣、不好好听讲、不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等等。
以“学”为中心并非否定教师的积极作用,教师的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专业素养。《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让学习活动更为丰富,让学生的经验更深刻。”然而,现在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洞察力与观察力不够,在支持学生战胜学习上的挫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提高其思维能力等,教师的工作都没能够认真的展开。”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作为教师,课前教师得认真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用怎样的具体任务以诱发学生的学习,组织怎样合理、有效的活动,让活动成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实体。教师应该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改变原来的教学理念,重视倾听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理解“无论什么样的学生的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课堂应掌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就是课堂中的导演者。教师只有做到了“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学生才能“用教科书学,而不是学教科书”。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个性的课堂、多彩的课堂。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我们认为是好课堂;反之,我们认为是沉闷的课堂。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认真回想我们的教学课堂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上一些抢着发言的孩子,他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一味要表现自己,结果没有用心倾听其他同学的回答,看似热闹的课堂,却不能真正达成目标,这样的学习,就显得表面和片面,同时其他同学好的经验或方法也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曾经看过一则报道:美国著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节目中访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小朋友,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没想到这个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非常震撼!林克莱特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能够让孩子把话说完,并且在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仍保持着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一分亲切,一分平和,一分耐心,让他听到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纯真、最清澈的心语,和孩子一起感受最善良的心情。
一直以来,很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着学生学习知识的灌输者,教室维持秩序的管理者,因而,我们的教室要么是寂静、沉闷的,要么听到的只是学生们齐声的高呼“是”、“是”。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个体的参与。我们常常呼喊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了空话。教师更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从这种个体的参与中获悉个体差异。
《静悄悄的革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多少教师认真倾听了呢?特别是有的教师,手里拿的是教案,脑中想的是下一个环节,想着自己该说些什么话,该怎样把学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来,该开展哪个活动,对学生的发言没有耐心听。许多时候,我们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将时间紧紧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担心学生会走向自己没有预设的那一条路上,于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发言,心安理得地做一个骄傲的传授者。在公开课、展示课上,我们往往都无比精心地准备教学设计,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充分预设,不厌其烦地作各种各样的准备和应对。而展现出来的课堂,精巧往往不失,灵动却往往不可求。我们害怕冷场,害怕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无法“接招”,因此总是小心翼翼地将课堂的流程控制在自己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相信每一个经历过公开课的教师,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我们对课堂上学生不爱发言的这种状况也十分苦恼,认为是学生基础差,自己的教学设计有问题,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等等,其实问题的症结还不仅仅只是这些。学生不能够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师的提问;学生胆小,不敢发言,久而久之就养成不发言的习惯;明明知道答案,懒得发言,或者在自己的心里说了;某一次回答错了,老师不经意说了下,打击了他的自信心等等。我们既要追求“发言热闹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倾听”是佐藤学反复强调的重点。佐藤学为什么如此重视“倾听”?这是他的教学理论所决定的,因为他所看重的是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之间的对话,他认为只有在一个相互协作、充满活力的对话式教室中才存在真正的教学,才有所谓的学习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在他眼里,教学方法包含四个要素:教师、教材、学生、学习环境,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变化构成了教室里的生活世界。“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要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我们教师总是要求学生听讲,其实是要求学生“倾听”老师的讲。教师首先不去“倾听”学生,如何要求学生来听讲呢?教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声音,而且要倾听学生未能表达的内在的声音,“教师边与每个学生谈话,边倾耳静听每个学生尚未说出的话语”。对于“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只要我们教师学会了“倾听”,对于那些上课发言不积极的现象,我们或许多一些理解。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倾听”呢?首先思想上要有这种“倾听”的认识,其次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岗敬业、对学生的爱心、灵活的教法就要体现在和学生的交往互动上,体现到通过“倾听”得到学生发出的和未发出的声音,体现在让学生自立、合作地进行活动,使得“各种让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形成教室里的“交响乐团”。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互动,这就是伊藤学所认为的服装裁剪式教学,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对应学生个体出发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这样的课堂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称之为交响乐式教学。打造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含义深刻,让人深思。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我们教师在授课、进行集体性思考或探究活动时,能看清、识别每个学生的学习是怎样通过哪些活动而与其他学生相互作用的。看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差别,并积极倡导异向交往。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老师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判断发言的对错、语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细倾听孩子发言中所传递出来的心情、想法的信息,要和孩子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孩子的倾听,不仅仅是倾听老师的讲解、指导,倾听同学的发言,而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接收到隐藏着的心声,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细心倾听者能从中听到心灵的声音。就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在以自然的轻声细语来交往的教室环境里,更能培养自立、合作的学习者”。
倾听是一种基本素养,是一种礼貌。只有教师俯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取得教学相长。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人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互启迪。我们所要培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