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隐,是与过去生活的决裂(原创)

(2012-02-26 13:48:23)
标签:

感悟随笔

隐士

生活

文化

文学/原创

休闲

分类: 散文随笔

 

隐,是与过去生活的决裂,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隐,是对旧我的否定,对新我的认定。从根本的意义上说,是对自己生命的完成。生命是一个不断完成的过程。汪精卫早年是反清志士,最后完成的是头号汉奸。中国历史上的大隐士一开始都不是隐士,如晋之陶渊明,如唐之寒山,只是到后来,才在生命的自我完成过程中成为隐士。这个完成,不是被动的他力完成,而是主动的自我完成。

隐士不是一开始就隐的。由始至终都住在乡间或山里,那叫乡民或山民,不叫隐士。隐士,首先得是“士”,简单地说,就是读书人,换句话说,是文化人或知识分子;隐,说明早先有一个“显”的生命阶段,在“显”之后才渐渐淡去,隐于山林或其他。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表达的是最为真实的生命体验,而非纸上的文化想象。

陶渊明从29岁到41岁这十三年间,曾五次出仕,五次辞官,在出与入之间徘徊了十三年,矛盾了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即正式发表声明,归隐自家的田园。

由此说明,决裂也是难的。决裂,是连血带肉的刀割剑断,割断的,是痛苦,是羞辱,也是利益。至少是活口的饭碗。苏轼《和穆父新凉》中曾言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呆在家里,生活还是困难啊,自己也就罢了,“妻儿号”,你能受得了吗?

陶渊明为何出仕?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得很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这种情况下,“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出仕得到什么好处?至少,“公田之利,足以为酒”。为何又要辞官归隐?乃官场的规矩与自己的本性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于是深深反思并后悔,“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醒悟后,“自免去职”,归去来兮。

能否成就隐士,就看能否与过去决裂。关键是,与利益决裂。

再难,隐士还是要与过去决裂。这就是隐士之为隐士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