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之夏·白鹿雅集主持词之二(原创)
(2010-08-22 16:48:10)
标签:
感悟随笔思想谈天说地文学/原创休闲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接下来让我们欣赏西安文理学院教授王仲生先生朗诵北宋词人柳永的《少年游》。
“参差烟树灞陵桥”,这是当年柳永在灞陵桥所见,抒发的是柳永的羁旅愁思。王老师本是江南人,后来因工作留在西安,就在灞桥,他吟诵的是柳永的《少年游》,也是他的《少年游》。古人的诗词,之所以能传诵至今,就在于它们也能表达我们今人的情怀。接下来我们请和谷先生朗诵东晋时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伟大,一是因为在他这里,由他开始,发现了人的内心的需要比官位更为重要,人格的尊严比地位的高低更为珍贵,自然田园的风光比官场的风光更有价值;二是尽管生活贫困,但是敢于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干脆逃离人人艳羡的官场,终生不仕,真正地甘于清贫。据有关资料,辞官归隐之后的陶渊明,生活经常陷于极度的贫困之中,有时饿倒在路旁的菊花丛中,有时还要去讨饭乞食。他有一首《乞食》诗,王瑶先生说是写于他62岁,袁行霈先生说是写于他75岁,就写他的乞食行状。虽然清贫,但他能够坚守,保持自己的节操。虽然到了乞食的地步,但他仍然坚决地拒绝他讨厌的某些官员给他的物质馈赠。萧统的《陶渊明传》中说,当时的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粱肉,陶渊明“偃卧瘠馁有日矣”,意思是说已经饿得在床上躺着有些日子了,但他却挥而去之,拒不接受。
陶渊明为了“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这句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辞官归隐以后,他完全断绝了与当时政权的正式联系与经济关系,依靠自己的体力劳动——“躬耕陇亩”和脑力劳动——教授学生生活,由于家里遭受意外的火灾,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他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贫困。这种为了理想的崇高和人格的完善而遭受的生活折磨,后人有些是不理解的。唐代诗人王维,曾经隐居在我们蓝田的辋川而以隐者之名著称于世,但他由于仕途和家境都与陶渊明有很大的差异,他对陶渊明的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就很有微词,认为那是“一惭之不忍”而招致“屡乞而多惭”,意思是说陶渊明因为一点小屈辱不能忍受而招致后来生活上丧失了比较可靠的经济来源,倒要经常出去向人讨饭,反而多受屈辱。宋代的苏东坡一生屡遭贬斥,他对陶渊明充满了理解和尊敬,他在生命的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在追和陶诗中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看法,但他到底还是没有走上归隐之路。
说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我想起文革后期我在当时西安的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报道说,我们长安县有一个高中生,毕业后回到村子,他对种地当农民这种生活持消极态度,写了一幅对联贴在自家门上,用的是《归去来兮辞》中的话,上联是“门虽设而常关”,下联是“请息交以绝游”,意思是说,家院的门虽然有但却经常关闭,请让我和世俗断绝交往吧,结果受到批判,批判他人生态度消极云云。人生态度消极云云,我很不以为然。什么是消极,什么是积极?在我看来,有时候所谓的消极,正是积极,所谓的积极,正是消极。我是喜欢陶渊明的,前多年,我也写了一幅对联,而且刻在木板上,挂于我在长安县的老家,至今还挂在那里,用的也是《归去来兮辞》中的话,“云无心而无岫,鸟倦飞而知还”,天上的云是无意中飘出了山峦,鸟儿飞倦了就知道回还,这两句诗,我觉得非常好,好在能贴切地表达出我这样的人对人生的感受和态度。
归隐,说着容易做到难。辞官归隐,放下优厚的生活待遇,而能回归故园,躬耕陇亩,更是说着容易做到难。千古而下,赞陶渊明的人多,和陶渊明的诗多,而能做到陶渊明的人,又有几何?今有一人,和谷者,在他五十八岁的时候,在还没有退休的年龄退休了,回到故土铜川乡下,挥舞镢头栽种红苕,他称之为写《红苕诗》,扛着锄头种树,或者拿起鼠标上网,在吟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同时,写了一篇《归去来》的散文给了我们《秦岭》杂志,我们把它编在了今年春之卷的头条,《归去来》中的《锄头与鼠标》后来又被《人民日报》刊载。所以说,和谷吟诵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是吟诵他的《归去来兮辞》,是作者在当下境遇中,借陶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
第八个节目是古琴曲《鸥鹭忘机》,演奏者李村,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古琴演奏家。
在李村老师置琴过程中,我这里先来一番“门外谈琴”。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誉为哲学性的艺术或艺术性的哲学,位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继昆曲之后,2003年11月,古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曲《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篇》,其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海上之人有好沤(通欧)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故事说,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他每天清晨都要来到海上,和海鸥一起玩。海鸥成群结队地飞来,不止百只。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听说海鸥都喜欢和你一起玩,你捉几只来,让我也玩玩。”第二天,他来到海上,海鸥都只在高空飞舞盘旋,却再不肯落下来了。
“鸥鹭忘机”一词即来源于上述寓言的前半部。“忘机”是道家语,意思是忘却了计较、巧诈之心,自甘恬谈,与世无争。“鸥鹭忘机”即指无巧诈之心,异类都可以亲近;放下小聪明,追求大智慧,寻觅大境界。琴曲《鸥鹭忘机》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境界,淡泊宁静,不以世事为怀。
一曲《鸥鹭忘机》,让我们忘记了此世何世,此身何身,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阳关三叠》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叫《渭城曲》,是一首著名的送别曲,表达的是送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深情。仿佛天意安排,这首合奏曲是临时加上去的,是我们今天晚上的第九个节目,也是最后一个节目,《阳关三叠》,一唱三叹,表达了我们雅集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的深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请各位朋友多多珍重!
(雅集前备一节目草稿,雅集后据回忆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