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之行─ 阿尔巴特街Arbat

标签:
阿尔巴特街旅游 |
分类: 阿布在路上 |
由圣彼得堡返回莫斯科的夜车到达时间是早晨的8:35,回上海的航班11:25起飞。不确定列车一定准时,决定在Rossi少逗留一天提前返回在莫斯科。传说阿尔巴特街The Arbat是备受莫斯科人尊敬的充满魅力的地方,这最后一天就住在了Arbat Hotel。
作为莫斯科最古老的街区之一,阿拉巴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旧时宫廷的工匠聚居在此,这个街区的好几条街道都以工匠的名字命名,木匠普洛特尼科夫,银匠塞瑞布亚尼,面包师科拉什尼。到了十九世纪初,这里成为贵族钟爱的地方。如今这个区域是莫斯科雅致安静的高尚住宅区,阿布很粗略地感受这一片有点像上海的东湖路周边,而Arbat Hotel无论从位置还是酒店本身都和许多年前的东湖宾馆有几分相像。冷冷清清,空空荡荡,漠然懒惰的服务生,大概苏联时期的酒店就是如此。与此很般配的是我的窗前可以望见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之一的杜马大楼。这七座相似的高耸的的大厦都是二战之后斯大林下令修建的,冷战之初是俄罗斯权力的象征。
稍事休息去阿尔巴特街觅食,那个不知名的铜像旁有奶牛站立的餐厅居然是座无虚席,直觉这家的味道一定不错,不过还是愿意在礼品店边上洒满阳光的凉棚下享用用纸盘乘着的鱼籽薄饼。初升的太阳斜斜地在街上投下浓重的阴影,建筑物愈发地轮廓分明了。礼品店咖啡店都开张了,街上的画摊书摊也都纷纷摆了出来。画像的艺人和被画的德国老太太讲:你是蒙娜丽莎,我是达芬奇。
看不懂瓦赫坦戈夫剧院前的海报,右侧金色的雕像和石头喷泉令人驻足,刚在这1997年为纪念莫斯科建城850周年修建的雕像前坐下居然有游客偷拍。莱蒙托夫故居,赫尔岑故居,斯克里亚宾故居,阿尔巴特街多是名人故居的铭牌,阿布不识字不能一一辨别。只有建筑师康斯坦丁.梅丽尼科夫故居一眼就能认出,这个上世纪20年代末的圆柱形混凝土建筑是建筑师为自己所建。普希金故居前的铜像前有一朵黄色的波斯菊开得正艳。有个会讲法语英语的老太太邀阿布替她在铜像前留个影,多讲几句原是从北京跟团来的,多讲几句老太太便抱怨这一路的吃住都不可心,阿布只能告诉她这里物价甚高一般的团费怕是不能包含。
天近黄昏,阿尔巴特街上的书摊画摊渐渐收起,各色艺人纷纷登场,醉卧街头的从早到晚都不鲜见。找了家登样的馆子吃饭,看菜单很Fusion,配餐的面包很意式,兔腿烩南瓜很法国葱头胡椒红酒的香味和甜糯的南瓜衬得细嫩的兔腿愈发鲜甜,海鲜spaghetti酱汁依旧太过厚重,显然还是俄式的。街对面的咖啡馆有摩托车手聚集,像所有的机车手一样他们在街角留下他们的机车供人瞻仰,自己远远地躲在一旁欣赏。。。
莫斯科最后一夜阿布早早回酒店打包,细细地倒空相机包,将杜马大厦斜对过百货公司食品超市买来的鱼籽包严实了放进包里,再在箱子里找个合适的位置。Arbat hotel安排的车居然把我们送到国内出发,还好及时发觉坐出租车赶去国际出发。莫斯科最后的一刻居然还有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