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之风光无限大理坑
(2009-10-18 18:56:30)
标签:
旅游理坑明代官宅 |
分类: 阿布在路上 |
婺源的尽头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做理坑的村落,狭窄崎岖的山路和背后的大鄣山阻碍了它与外界的联络,甚至婺源的旅游套票也不包括这里。于是,一个依旧静溢的村庄得以继续着原先的生活。
理坑建村于北宋末年,村人好读成风。应了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些高官得做衣锦还乡的读书人在这偏远的山村建起宅子至今保存完好。上世纪80年代,因为财政困难使得平遥古城得以保全;同样,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艰险不便的交通状况,使这个儒雅的古村落躲避了战乱以及纷至沓来的游人依旧保留了原始风貌。只是不晓得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还能有多久的宁静,村口已经开始买票,停车场也多有拉客的村民,急吼吼的大有做不成生意誓不罢休的架势。余姓先人若地下有知,不晓得会作何感想。
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据说是其告老还乡时皇上所赐。以其为代表的明朝官宅布局紧凑,轮廓简练,用材精良。不以雕梁画栋取胜,而是讲究构建的比例完美,简练淳朴。
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八字的大门彰显了“官宅”的气派。
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据说著名的“荷包红鲤鱼”就是余懋衡告老还乡时,皇帝为表彰其为官清正,一身廉洁,特意从宫中选出几尾红鲤鱼作为赏赐。许是口味的缘故,理坑的“荷包红鲤鱼”在阿布吃来是过于肥腻了。。。
文革中这些古宅或多或少遭到过毁坏,解说的余姓女孩讲是外来人破坏的“姓余的不会砸自己的家呀”,阿布想到的是“姓余的是不是去砸了姓汪的,姓查的呀。。。”
村里的古迹正由国家出资维修,有190年历史的崇德堂已然修旧如旧。
建于清末的小姐楼外观古朴,室部精巧细致,临园的美人靠如今早已人去楼空。
花厅的主人正在厅堂里摆席宴客,杯觥交错间似乎昨日重来,只是院中的小摊在提醒着已是物是人非。坐在人家的门前,斑驳的树影落在身上,好像有一些影像在渐渐浮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