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蛇年春晚赵本山哈文肖鹰文化 |
分类: 三俗批判 |
蛇年春晚:神色可佳,意趣不足
肖 鹰
昨日,光明日报记者李苑就蛇年春晚观感对我做电话采访(报道见后)。因为该报道只是摘要发表了我的言论。现在,我将接受采访的言论整理表述如下:
第一, 我总体上肯定哈文执导的蛇年春晚,相对于多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的春晚,它是“一台可看的春晚”。
第二,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认为一出好的戏剧,必须“意趣神色”俱佳。“意趣”就是戏剧的立意和品味,属于内涵方面;“神色”就是戏剧的表现形式及其效果,属于外观方面。蛇年春晚,总体讲,就是“神色可佳,意趣不足”。
第三, “神色可佳”:蛇年春晚的舞美从创意到技术呈现,在“中-西”、“古-今”结合上做到了“相宜”、“悦目”的效果,新而不怪,丽而不俗,青春、阳光。概括讲,从呈现形式来看,蛇年春晚是找到了“新世纪春晚”的基调的。
第四, “意趣不足”:以语言类节目为代表,可见蛇年春晚在立意、品味上有努力扭转“赵本山小品”多年来带给春晚的“低俗求乐”的倾向,努力提升“春晚乐子”的品味格调――基本清除了“荤”、“萎”、“畸”的东西。但是,从立意和品味来看,却还失于简单粗略――没有真正精彩、“真取心肝”(宋代严羽语)的作品。
第五, 2000年以来,春晚越来越不好办,越来越办不好,究其原因,有两大误区:其一,春晚背着极端政治宣教的大包袱,违背“春节联欢”的本质;其二,春晚导演缺少对“娱乐”的文化认知,靠着赵本山“以俗求乐”,掉进了在低俗中找乐子的死穴。蛇年春晚最值肯定之处,是开始扭转这两大误区,还春晚以青春阳光的本色。由此以往,春晚再创辉煌可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记者李苑报道:贴近生活 百姓就喜欢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1日 02 版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3-02/11/nw.D110000gmrb_20130211_5-02.htm)
笼罩着赵本山退出、郭德纲首次登台等神秘面纱的2013年春节晚会,终于在除夕夜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近几年非议不断的春晚和第二次掌舵的哈文导演,究竟能否满足观众日益挑剔的口味?随着春晚的落幕,大多数观众表示整体上比较满意,但语言类节目文化内涵仍有提升空间。
满场悬浮的立体灯笼、春联、中国结……国内舞台演艺第一次大范围正式应用的AR(增强现实)技术,让春晚的视觉效果异常出彩。在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从事舞美工作近二十年的李彬对此赞不绝口,“整场晚会声光电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歌曲《十二生肖》让我印象最深,漫天飞舞的立体图案与歌曲内容相映生辉,科技元素让整个节目美轮美奂。”
从事IT行业的魏小磊,一上来就被开场联唱《欢歌庆新春》“震撼”了,他说,绚丽的舞台技术下,以前最不爱看的歌舞节目,他都一个不落地看完了。
今年,坚持“开门办春晚”的哈文导演,也用高质量的节目,满足了众多“挑剔”的口味。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肖鹰已经连续多年就“春晚钉子户”、“宣传包袱太重”、“小品内容低俗化”等问题批评春晚,但今年,他对晚会的整体水平表示认可,并且认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以往对弱势群体的灰色调侃不见了,节目更加关注现实题材。比如以夫妻感情问题、同事交流误会为主题的小品《今年的幸福2》,反映了一个常态性问题,语言表达适度,笑点频出,这样的小品值得肯定,展现出一种健康优美的艺术取向。”
进步有目共睹。“接地气了”,一家媒体的编辑说,前几届的小品,包袱苍白、笑料较肤浅,而今年整体主题积极,内容不回避现实,物价、交通拥堵、反浪费、“表哥”等民生问题都有所体现。“只有真正走近百姓、走进现实生活的作品与演员,百姓才喜欢。”
语言类节目备受关注的同时,争议也从未间断。一位读者认为语言类节目仍存在幽默与低级趣味分界不清晰的问题。“就这点来说,郭德纲、于谦的《败家子》,看似平庸,实则稳重。”
肖鹰也认为,语言类节目内涵方面稍显薄弱。“比如小品《你摊上事儿了》,趣味较少,笑点僵硬;冯巩的小品《搭把手不孤单》简单宣教的意味太重。”他认为,小品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随着春晚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应该表达出一种从现实人生中经过打磨、提炼出的感慨,可以讽刺或者讴歌,但不能是简单地使人发笑,应该带来更多艺术欣赏的美感和令人反思的力量。(本报记者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