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冬贵州(4)——奇名花桥
标签:
千户苗寨嘎铥僦哿嗡僦僦餸嗡僦岽乧 |
分类: 旅途风光 |

上图:5号桥

上图:近处0号桥,远处-1号桥

上图:4号桥

上图:5号桥

上图:7号桥

上图:7号桥

上图:2号桥

上图:2号桥

上图:1号桥
上图:3号桥
一条小河穿过千户苗寨,这就是白水河。河上飞架起风雨桥,顺着小河前行,能看到的风雨桥逐渐增多,成为了一景。
从东大门顺着河向西走,分别是一号桥到六号桥。而在一号桥的东侧还有两座,这样加起来一共是八座风雨桥。有的可以通车,有的只供行人通行。虽然都是风雨桥,但造型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很多的风雨桥有自己的名字。
一号桥:哿嗡僦,读音(ge weng jiu),意思:龙潭桥,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一主拱六副拱,上部三亭夹二廊,是景区内最大的桥。
二号桥:嘎铥僦,读音(ga diu jiu),意思:螃蟹桥,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三跨,上部一廊含三亭。 三号桥:僦哟妃,读音(jiu
you fei),意思:游方桥、情人桥,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一主拱六副拱,上部二亭夹三廊。 四号桥:僦岽乧,读音(jiu dong
dou),意思:学子桥,下砼上木,下部三跨,上部二亭夹三廊。 五号桥:没找到桥名,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三跨,上部二亭夹一组合廊。
六号桥:没找到桥名,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二跨,上部一廊 七号桥:僦餸嗡,读音(jiu song
weng),意思:回龙桥,结构:下砼上木,下部二跨,上部一廊(与六号桥几乎一样)
桥头那些不认识的字,是非常生僻的汉子,以为是苗文,在百度上查苗文,查到了苗族文字甚至是苗族的血泪史。苗族原来是有文字的,清朝中原汉族地区快速发展人口膨胀,加上法制不规范引发了苗族起义,长达12年的起义以失败告终,苗族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土地,在撤退过程中及以后,文字的传承出现了中断,记载苗族历史的文字资料也遗失殆尽,未撤退的苗族被迅速汉化。现在的苗文是解放后政府新创造的,新苗文为拉丁字母式。我们看到桥上的那些应该是苗族的古文字了,与板塘苗文十分相似。板塘苗文是清末苗族秀才石板塘借鉴汉字结构,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出来的,板塘苗文形声字占3/4,还有会意、假借、双声和象形等手段。
专程拍风雨桥,一共去了三趟,第一趟是白天,白天更多风景在水中,河水的波纹之间反射着桥的倒影,也反射着身穿各色民族服装游客的身影,这些游客是有备而来的吧?他们做出了优美的舞蹈动作,头上身上的银饰闪闪发光,也全部用映在了倒影中。
第二趟去是临时增加的,在去山顶观光台拍夜景的路上,太阳刚刚落山,风雨桥的夜景照明已经开了,此时更多的风景在地面,河水只能反射桥的灯光而没有桥的细部了,真正的风雨桥在灯光的映衬下则更加醒目。为加快拍摄进度,一路小跑,没有使用三脚架,只是提高了感光度。
从山顶观光台下来后,第三趟拍风雨桥的时间就很从容了,也是轻车熟路了。在河的两岸有不少拍桥的好位置,游客也不多,这时的风景在天上。白天黑压压的山,黑压压的房在色彩,形状和韵律上无法与河面形成有效的竞争,天色暗下来以后,山上的房子,轮廓已经没有了,而往后退了一步,只保留了灯光,这点点灯光竟然勾勒出山的轮廓。这样一来,天上的气势就压过了地面的气势,形成了以天为主的风景。
三个不同的时间拍了三次风雨桥,风光的重点也从地面升逐渐升上了天空,我最喜欢的还是晚上的风雨桥,喜欢晚上风雨桥那低头看水,平视看桥,然后抬头看星的感觉。
最终我没有在桥上长时间的歇息、欣赏,如果长时间在桥上,还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也许和民族服饰相关,也许和民族音乐相关。多一份投入就会多一份收获。
前一篇:2019冬贵州(3)——苗寨星灯
后一篇:2019冬贵州(5)——春晚侗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