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经济先发优势后发优势 |
分类: 真实世界 |
常听女性朋友感慨——克林顿的风度,盖茨的头脑!乍听实令我辈汗颜。细想之下,克林顿的风度怕是没什么可说的,而盖茨的头脑就有个讲究。
先从工业经济谈起。工业经济主要靠规模经济来驱动,谁进入的早,谁的规模大,谁的成本就低,就给潜在的进入者建起了一个进入的门槛。尽管如此。第一,由于通常还没有达到主宰市场的垄断水平,规模就已经达到了经济的极限。也就是说,再大就规模不经济了。第二,工业经济允许差异产品的存在。就是说,你先生产高档轿车,我还可以生产大众轿车;你先生产大型轿车,我还可以生产微型轿车。因此20世纪的市场大多不是垄断市场,后进入者总还有一块发展空间。
如果说工业经济还给后进入者留下一块发展空间的话,那么在网络经济下,风景就将大变了。
网络经济下最重要的产业就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较之传统工业具有更特殊的成本结构,那就是成本的骤减性。生产第一件产品的成本极高,而生产第二件产品就是一个复制过程,成本几乎为零。就这一点来说,在位厂商的产量理论上可以为无穷大,没有潜在进入者发展的空间。一旦面临新进入的竞争对手,在位厂商就可以将产品价格降到零附近。实际上,在位厂商也用不着把价格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只需把价格降到使对手巨额的固定以及研发投入成为沉没成本这一门槛水平,新进入者就会望洋兴叹,在位者便会不战而胜。
那么,潜在厂商可不可以搞差异产品呢?
信息产品,比如计算机产品。我们购买计算机无论是上网还是进行普通的文字处理,都涉及与众多别的用户之间的交流问题,都存在所使用的软硬件与别的众多用户所使用的软硬件之间的兼容问题。这就是说,我消费自己的计算机的效用依赖于众多的别的计算机用户的选择。这种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就产生了极不寻常的意义:
第一,当多数人使用Microsoft Word时,我的最优选择就是也使用Microsoft Word 。这样,由于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谁先进入,谁拥有的市场份额大,谁就事实上拥有了整个市场,没有差异产品存在的空间。而且,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此,一旦你选择了某个系统,要想更换为别的系统的话,你就不得不放弃一大堆软件,甚至损失掉数据库,你必须重新接受训练,熟悉新软件的操作;有时,你还得忍受中断的痛苦。一句话,一旦你选择了某个系统,要想更换为别的系统,你还得承担转移成本。
第二,当多数人更新计算机配置之后,我的最优选择就是更新自己的计算机配置。一般地,由于新产品可以覆盖老产品,新用户和一部分老用户会购买新产品。当多数人用新产品的时候,余下的老用户的最优选择就是更新自己的产品。当Windows 98还好用的时候,我可能就去购买新的Windows 2000。这样,网络经济下的消费策略互动还使得创新可以不断地创造出自身的需求。在网络经济下,“萨伊定理成立了”:供给创造着自身的需求。
然而,深入地想一想,究竟对谁来说“萨伊定理成立了”?显然是对先进入者来说,也仅仅是对先进入者来说“萨伊定理成立了”。对于后进入者的替代产品来说,就不是“萨伊定理的成立”,而是“萨伊定理的死亡”。
一旦你先占有了市场,你就可以不战而胜了,而一旦你落后一步,就没有你生存的余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后发劣势,或者反过来说,先发优势。这不仅是从成本——供给角度来说的,也是从消费者的效用——需求角度来说的。即:在网络经济下,先进入者较之后进入者拥有成本优势,并且消费者使用先进入者的产品获得的效用较大,使用后进入者的产品获得的效用较小。
我们当然承认盖茨的头脑,但微软的成功是否也得益于当初别的厂商越做越大,中型机、大型机、超大型机连连告捷,从而给了他第一个抢滩微型机的机会?是否也得益于软件产业具有成本骤减的特性,是典型的自然垄断行业,却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管制?是否也得益于软件的开放复制甚至免费共享?
意味深长的是,盖茨本人极力反对广泛存在的软件免费复制现象,却又将软件的价格定得高高的。这是否是微软既向愿意出高价的消费者索要了高价,又通过软件的免费复制满足了低档消费者的需要,从而实现其占领市场份额目标的一箭双雕之举?抑或是由于不能制止软件的免费复制,不得不将软件的价格定得高高的?
网络经济以其特有的快速参透性和对消费者的锁定性,给了第一个抢滩者发达的机会。中国汉字输入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问世的大概有上百种,平心而论许多方案比现在常用的方案要好,但就是由于抢滩不利,不得不败下阵来,致使多数方案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只有少数几种方案获得了可观的回报。这些都是后发劣势,或者说先发优势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我们谈后发劣势或者说先发优势,并不否定后发优势或者说先发劣势的存在。第二,我们谈后发劣势或者说先发优势,并不是说后发者就不可能赶上甚至超过先发者,但是后发者必须有紧迫感,必须认识到后发所处的劣势。第三,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正因为后发劣势的存在,正因为后发优势的存在,后发者就会设法利用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后发者在利用后发优势和克服后发劣势的过程中,虽然容易取得短期的成功,却很可能陷入给经济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境地。
实践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后发劣势。第一种是外生的后发劣势。由于后发的缘故,在某些方面,你处在一种绝对或者相对不利的地位。第二种是内生的后发劣势。这种后发劣势正是从利用后发优势和克服外生后发劣势的过程中内生而出的。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可能。但可能性不小。这也正是杨小凯先生所强调的。生活中充满了两难冲突。在这里,后发者的后发优势和外生后发劣势显然都是存在的,后发者自然会利用后发优势和克服外生后发劣势,但是利用后发优势和克服外生后发劣势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内生后发劣势。后发者应该注意到并处理好这种两难冲突。(与崔万田合作,原文发表于《经济学消息报》 2001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