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回绵阳

(2007-04-07 08:01:43)
标签:

绵阳

城市化

工业化

分类: 真实世界

父亲病重住院,我再次回到绵阳,并且很是呆了一段时间。

我曾在绵阳工作数年,对其发展前景有着良好的预期,然而,眼见今日发展之快,仍不免感到意外:干净整洁的街道、崭新的建筑物、美丽的休闲广场、宽敞的河滨大道、修剪一新的草坪、成荫的绿树、更有怡然自得的人群以及随处可见的不能不说的吃,无不显示绵阳是一座繁荣、充满活力和快速发展的城市。

不是说别的城市就没有整洁的街道、崭新的建筑物、美丽的休闲广场,不是说别的城市就没有快速发展和向外延伸,但整个城市都给人整洁新颖的感觉,整个城市向着四面八方快速地发展延伸着,这就不多见了;而且,绵阳人的休闲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说成都人过得休闲,其实绵阳人过得更休闲,也更上档次。这次回绵阳,感到餐馆和茶楼的数量不仅大为增加,而且档次大有提高;客人如云,常常去了连位子都没有。

联合国认定,绵阳是人居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我不由得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今天繁荣富足的绵阳呢?

很容易想到绵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气候条件。绵阳地处成都平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富庶之地;绵阳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也很容易把眼光投向绵阳的产业。的确,绵阳的长虹是骄人的;绵阳有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有亚洲最大的空气动力实验室;绵阳还有西南科技大学等不算小的四所高校……当然了,政府的经营也功不可抹。市政府96年的旧城改造以及后来的“三江工程”等项目就着实美化了绵阳。再有,重庆从四川划出去以后,绵阳一跃而成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绵阳的地位,也强化了人们关于绵阳未来的良好预期。

但是,我以为只看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很可能忽略了本来应该捕捉的更有意义的东西。而且,我们还要特别谨慎政府的作为。老家剑阁要把县城迁到沙溪坝,理由不能再充分的了:普安山高沟深,地势狭窄,而且川陕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县城就被边沿化了。沙溪坝地势平坦,有较大的河流通过,川陕高速公路、铁路又都经过其间,那里可以发展工业。可结果怎样呢?政府机关迁移过去了,但民间就是不跟进。老百姓想的直接:与其在沙溪坝修房子,不如到绵阳修房子了。老百姓不跟进,商店市场就不跟进,机关办公人员及其家属也就不愿意跟进。于是机关办公人员只能每天起早贪黑往返几十里地从普安到沙溪坝上班,并且常常还要从后门进出上下班。因为已经把当地农民的土地占用了,但预期的地产增值、人口集聚、以及要形成的收入和工作岗位并没有形成,农民要吃饭,就隔三岔五地去找政府有关部门。我不是要怀疑政府的动机,但政府千万不要把自己想得太能了。这是我的偏见吧!

那么,绵阳人殷实的生活来自于哪里呢?

我的看法,是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松动的结果。

据我所知,剑阁、广元稍微有一点钱的家庭都在绵阳购置房产——或者从房地产商那里购买成品房,或者自己买地在绵阳盖房子。几家合伙,分摊地价,位置靠城郊一点,六、七万就可以建一百平米的房子。我的亲戚中就有三家在绵阳购置了房产。这些家庭,辛辛苦苦在当地挣了十几万、几十万块钱,就到绵阳购置房产。表哥杨子坤讲,从白龙镇流向绵阳的资金近一个亿。他本人就在绵阳投资26万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我起初不大相信,一个亿不是小数目吧。然而转念一想,几个亿也就建一个大学校园,一个镇藏龙卧虎一个亿不是不可能。

想想吧,一个白龙镇就有一个亿流向绵阳,把绵阳周围所有的镇加起来,该有多少资金呢?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今天,绵阳有剑阁街,广元街,是剑阁和广元人在那里集中修建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平时在当地上班,周末则回绵阳和家人团聚。

资金和人员的大规模流入有力地支撑了绵阳的经济发展。首先,大量资金流向绵阳,这直接地支持了绵阳的建设和发展。绵阳的城市建设,绵阳不断地向四周延伸,是要以大规模资金做基础的,上述的资金流入可是这个基础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观察绵阳新增建筑中居民宅所占的比例便可见一斑。其次,大量人口流向绵阳,这些流向了绵阳的人口,他们是要消费的。他们需要医院,需要学校,需要商店,需要饭店。这样,经济就内生了这种种的部门和工作岗位,也内生了收入流和税收。绵阳的繁荣,与此不无关系。

资金和人员的流动对于绵阳周边地区也不是坏事。周边地区的人们到了绵阳,周边地区的人地比例就会发生变化,农业的边际产量就会提高,这可以改善当地农民的收入。我们的农地制度虽然不允许土地买卖,但是土地已经在农民手中流转却是不争的事实。

人还是这些人,资金也还是这些资金,分散了就形成不了工作岗位,形成不了收入流,而一旦集中起来,便魔术般地带来了新景象。当然,这个过程只能是有一定收入的人们自发地带了收入聚集到一起来,而不是人为地圈一块地,划定什么人来形成一个城市。只有这样的带了一定收入的人口的集聚才是有效集聚,才会内生出工作岗位和收入流。

我们天天讲城市化、工业化,殊不知城市化和工业化其实是一个自发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天天讲农民增收的问题,殊不知经济发展自然是要增加农民收入的。只是我们不要人为地阻碍了经济的自然发展过程——我们的农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多少是阻碍了经济的这一自然发展过程的!我不禁想得更远:上海有南京街,四川街;纽约有唐人街,有别的民族国家居民聚集区,莫不是天下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自发形成的?莫不是世间的经济本来就是这样内生发展的?中国有八、九亿农民,这可不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障碍,相反倒是一种有力的支撑。适时、逐步地放开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可以大有作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