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美术馆里,家长如何与孩子在一幅画面前进行欣赏与交流?12.5日胡老师作客新浪微访谈与家长进行探讨!

(2013-12-17 09:47:40)
分类: 家长问答

Q:胡老师您好,宝贝快上小学了,每次带他参观美术馆,面对一幅幅我都看不太懂的画,孩子总会提出一些问题,我感觉很难引导,此刻该怎么办呢?

A: 不要急于给孩子去灌输什么,而是要首先向孩子学习,学习他们没有障碍的提问,就好像你见到一个新东西会自然的问这是什么,从哪来的,做什么用的,你可以试着看一幅画后就给自己提问。或者和孩子一起去解答去更深的发现,这里没有多少奥秘,就是要敞开自己恢复直觉,放下所谓不专业的包袱,轻松无碍地面对眼前的作品,当你和孩子可以在一幅画前互相提问的时候,说明你的直觉已经恢复了,你的感受能力已经回来了。不要担心自己会说错,更不用担心会误导孩子,就像和孩子一起吃饭,在品尝同一个菜一样,把舌头上的感觉向对方说出来。在一幅作品前就是将眼睛的感觉说出来。这是及其宝贵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不然美术史知识也不能恢复你的审美感觉、审美直觉。

第二个方面就是认知,很多年前,我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学龄前的孩子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坐在梵高的画前,去找出自己认识的画中的每一样东西,比如床、教堂、窗户、椅子、天空、花卉、台灯等等……

http://s13/mw690/001p5HeNgy6F3BU7RCcfc&690

精彩的在后面,就是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你们发现的和自己在生活里看到的一样吗?孩子们抢着回答说出许多的不一样,最后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些不一样是因为画家画的是一百年前的东西,让孩子们有了关于历史的概念,懂得什么是岁月,接着老师就让孩子们说出一样的,发现建筑、花卉、天空等等和现在的没有变化,孩子知道有些事物是永恒的,特别是大自然是不改变的。

他们从对画的内容的了解,不仅完成了认知还理解了许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东西。所以当我们来到一幅画前也是探索的开始。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副画中的内容将带给我们什么崭新的东西。这样的认知不是表面的,而是可以联想和对比的。

http://s6/mw690/001p5HeNgy6F3BYKMmh15&690

当你看到一块红色时,就也可以让孩子说一说这个红色和他生活中所见到的红色有什么不同。哪些红色更有美感。当画中出现抽象的色调而没有具体内容时,你可以让孩子去联想这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的色调呢?是在光明中还是在黑暗中,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是在音乐背景中还是在一个安静的空间里?孩子通过这样的问题会对画面进行联想,联想之后会对画面生发出新的感受,这是真正的交流与欣赏。

对画面有反应而回馈给画面,才是交流。而不是傻等着那幅画会说话,甚至说出大白话。你就明白他画的是什么,这不是欣赏,是被动的麻木。欣赏一定是主动进行的过程。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欣赏者能与自己的作品产生互动。就会让自己画中的意思鲜活起来,所以我们和画交流就要像和人交流一样,画是活的,有情感和生命,所谓画如其人,虽然无声却胜过有声。

欣赏是与他对话,并不是知识的累积。知识丰富固然好,但代替不了真实的对话。这一点我们可以向小孩子学习,他们完全不具备我们所谓的知识,却无拘无束,天不怕地不怕,敢问敢想。

直觉和认知,欣赏中最重要的还有想象,在直觉和认知这两个方面都要发挥自我的想象,一个想象力枯竭的人,是很难欣赏一幅作品的,比如看到黑就是黑,看到白就是白,而不能去对黑和白所蕴含的东西以及所能引申外延的东西进行想象,那这个欣赏的空间就非常狭窄了,甚至产生不了交流和对话的可能。所以欣赏也对恢复中国父母的想象力大有益处。孩子始终住在想象的王国里,所以他们对于欣赏完全没有障碍。父母们要注意不要把去美术馆看作品仅仅当做是美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一定要把知识放在后面把感觉放在前面,也就是我为什么说两个方面先说的是直觉后说的是认知。艺术和美的问题永远不等于知识。

 

Q:父母对艺术作品都不是很感兴趣,在美术馆里孩子问东问西的,肯定有很多不知道,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平时上班,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背读美术史呀。

A:和孩子站在一幅作品前一起欣赏的关键就是交流。不要怕孩子问,你也可以问孩子,非常轻松的对一件陌生的东西提出有趣的问题,这是欣赏的开始,比如你可以问:爸爸也不知道是谁画的,让咱们找一找吧看看有什么东西能告诉我们这幅画是谁画的 孩子也许就可能发现展签,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原来这个画家是女的啊!还可以继续问孩子,你觉得一个女的,比如像妈妈这样的人,能画出这种画吗?孩子也许说哦,肯定不能。或者说,我不知道。你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给孩子。这就是交流,好像和画根本没有关系,但是却吸引了孩子关注这个作品,去更深的发现。

 

Q:带宝宝去过一次美术馆,宝宝倒是很喜欢看,遇到喜欢的就会想去摸,搞的我很狼狈,请问北京有没有能让小宝宝触摸作品的美术馆?

A:这个问题很有趣,许多雕塑、装置、设计、模型等展览,其中作品是可以让孩子摸摸的,但是画作肯定不行。真希望有这样一个让孩子触摸的美术馆。

 

Q: 老师您好,家宝贝(小帅哥)一周岁了,就喜欢看画书,我们打算带他去看画展,这个阶段的孩子适合看不?我们要注意什么啊 ?对于画的内容怎么给孩子做分析好呢?谢谢您无私的爱!

A:小的孩子就自然的让他在里面走走、跑跑,去感受视觉的氛围,这个氛围在其他地方很难感受到,他喜欢怎么看就怎么看,不用刻意引导,也不用讲作品,只让他的双眼去吸收去感觉就可以了。

 

Q: 宝宝可以在美术馆里临摹吗?

A: 可以,如果孩子看到某个作品有临摹的愿望,就支持。

 

Q: 孩子快4岁,前段时间带他去看3D画展,他似乎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恐龙感兴趣,其他的他就是看下。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我自己也不懂画,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

A; 男孩子喜欢恐龙,非常符合性别特点,他能在美术馆的一堆作品中,发现自己的所爱,说明他已经看了其他的作品,而且有一件自己最爱的,这个展览就不白看,你陪他的时间也值了。

 

Q: 参观完美术馆后,该如何趁热打铁进行美术教育?

A: 先不谈参观完,参观本身就是美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非常重要。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来自视觉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要在美术馆里完成,多看好展览,就像吃好的饭菜一样,不会一下长胖,却对身体有实在的好处。

 

Q: 两岁半的孩子,带去美术馆,如何选择看的内容呢,或者说倾向哪种风格的

A: 作品整体气氛是温暖、轻松的,不要去感受那些沉重压抑的,两岁多的孩子非常敏感,他们会吸收各种各样的视觉信息,所以健康、快乐、柔和、清澈、热烈、有趣都是可选择的风格。

 

Q: 胡老师,我孩子在艺术儿童快一年了,现在4岁半,很喜欢艺术儿童。现在她自己经常想照着别人的画画,而且恼火自己画不象,我该如何应对呢?

A: “很想照着别人的画这不是来自于她自己的观点,孩子本来是要表达自己的,而不是想要照着别人的画来表达别人的,这个影响可能来自于幼儿园的美术课影响,或者是周边的成人的言语,要告诉孩子如果和别人画的一样就不是在画画了,是在复印。那么你照着别人画的再像,也是错的也是没有意义的,需要从小给给孩子树立这个观念,对她有好处。不仅是画画还有其他许多的事情都需要这个观念。

 

Q:照着说明书插那种拼插的乐高玩具对孩子好吗,会形成模式化的东西吗?

A:拼插玩具是类型化的产品,多少会有模式化的问题。不模式化的东西也很难大面积推广以及商业化。所以工作室开设了构建课程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就是用各种自然材料来实现孩子的立体想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