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灯笼世界》
以绿色为主的灯笼,被人们放的烟花笼罩着。
和用红色代表热闹的感觉不相上下。还给人一种和谐安宁的境界。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火娃》
左边那个弯弯的淡蓝色的就是火娃。她被大怪兽困在了一个迷宫里。
迷宫里还有深蓝色的巨鸟怪。她吐出大丝线把火娃包了起来。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绘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三个灯笼在说话》
三个灯笼在说话,他们刚开始聊的很开心。
后来就吵起来了,有的脸都绿了,有的脸都涨红了,有的脸都发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