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1)

(2009-04-23 18:00:25)
标签:

教育

    有的孩子用色大胆随意,家长会说:别这么乱,你到底要画什么?孩子只能强迫自己从对色彩的直觉中抽身,画出一幅看似清楚的作品,妈妈会说:这多好啊!其实除了整齐僵硬,毫无美感。

    有的妈妈还会不耐烦的说:你什么时候才能画个像样的东西来呀?!而大多数妈妈会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表示谦虚,竟能当着孩子的面说:我觉得XXX画的真好,我们这个总是不行,没天赋吧?

    一个台湾的朋友曾对我说:真佩服大陆妈妈们的胆量,可以随便说孩子,我要不懂可不敢呀!

 

     今天我是对此深有体会美术创作是每个孩子都会自然发生的一个重要行为,在这个行为中关系到年龄段的普遍身心规律、视觉发展规律、个体的不同心智成长水平,还涉及美术创作常识和各种审美原则,当我们不明白其中奥妙时,怎么可以有简单的指令和干涉行为呢?当然,这不能全怪家长。所以,我在此要必须讲讲6岁之前儿童绘画的几个重要问题,让各位在今后依然忍不住要当老师或医生时,可以有据可依。

6岁之前,孩子对“形”是极为敏感的,也称为“图形敏感期”。

敏感体现在哪里呢?——是对于“形态”的变化、观察、联想,而不是表达。

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对图形的直觉能力和发散式的联想能力,如面对一条直线,孩子能把他想象成各种各样的长条形的东西,如蛇,毛线,电线杆、在启发下,还能大胆地联想到河流,音乐等。

但绝不意味着:孩子在这个阶段就具备了表现事物形态的能力,如果这样认为,就大错特错了!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1)

《灯笼世界》

以绿色为主的灯笼,被人们放的烟花笼罩着。

和用红色代表热闹的感觉不相上下。还给人一种和谐安宁的境界。

    对“形”的表现能力,出了手、脑、眼的高度协调外,还必须具备对事物形态的理解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更大的年龄段甚至是十一二岁孩子的作品中都很难准确表达物体的透视关系、明暗度等,因为在理解力还达不到时,手是很难跟上的,那更何况是4—6—8岁期间的孩子呢?如果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孩子画出像什么的形,岂不是荒唐之举吗?所以,不要奇怪,更不要焦虑,孩子们为什么会把各种各样长条形的东西都画成一条直线了!

    “形”是具有共性的,比如画一只兔子,把长耳朵个性化地画成圆耳朵时,就不是兔子了,要准确的画一只兔子,需要理解它的构造和各种特征,再加上观察和表现时的心到、眼到、笔到的协调能力,才能实现,才叫画出了“形”。再想创造性地在画出富有个性的“形”,还需要在前面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夸张,甚至动态的表达!可想而知,这其中的难度和所需要的理解力、表现力完全不是6岁孩子所能达到的。所以,如果在这个阶段去要求孩子画出你认为准确的“形”和“样”,就是不尊重孩子身心发育特征的无知。

    因而,就出现了简单的模式化的“形”,如简笔画,是成人先勾出概念化的统一形状,再让儿童去模拟,这就叫会画画了么?画出孩子观察到的形了吗?错了!

这个阶段,最需要关注的是:孩子能否画出具有自我意向的“形”。

“意向”可以理解为意识和方向,自我意向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浓缩了对事物的朦胧认识、连接内心与外界之后产生的新的意识。

如果不受干扰,每个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这些意识,还会表现在绘画中,会出现富有想象力的有不同个性特征的“形”,这个“形”是和他们的生活、情感紧密联系的,是他们通过童心特别创造与热爱的“形”,如小娃娃、舞蹈的小人、汽车、恐龙,甚至鱼、轮船、火车、树木,他们会在这个图形敏感期内不厌其烦的画着这些“形”,但却各有细节的变化和奇妙之处,这些不是通过被动的模拟才画出的“假形”,而是凝聚了他们印象最深的童年经验与喜好所自发完善的“真形”,是非常宝贵的“原创”,在我的比较研究中,一个中国乡村的孩子和德国孩子相比,这样的“形”都无一例外的会出现,只是打上了民族和环境的烙印。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1)

《火娃》

左边那个弯弯的淡蓝色的就是火娃。她被大怪兽困在了一个迷宫里。

迷宫里还有深蓝色的巨鸟怪。她吐出大丝线把火娃包了起来。

而强加的、模拟的“假形”是什么呢?就是千人一面的、所有孩子画出来都一样的东西,如太阳、房子、小花、鸟等,来自中国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却画出完全一样的“形”,表面看孩子会画很多东西,实际上却是不顾儿童对“形”的理解能力,用共性的“形”抑制住了孩子千差万别的想象能力,使他们对“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被禁锢成为单一不变的模式化后,直接损伤了孩子的右脑,甚至留下严重的后遗症:比如很多孩子不敢画心中的“形”,不敢去面对新的事物形态,或者自我否定对形的想象力,追求与别人一致,无法独立创作。

    所以,许多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机构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抵制不顾儿童的阶段特征过早教授“图形”的行为,像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甚至不主张在8岁前给孩子输入固定的图形,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学术交流是,我们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者面对一幅名画,探讨如何对8岁以上的孩子进行教学,亚洲的代表主要是让学生临摹这幅作品,看水平和对形的掌握程度如何,欧美的代表却是让学生看作品,几分钟后就撤走这幅画,看谁能与自己的生活、情感、色彩直觉相结合,把它改造的面目全非?结果是每一幅作品都那样吸引着我们,充满了神奇与创新,又还留住了原画中某个他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点,这是何等的差异!

    过早的关注孩子画出了什么“形”,把这个认为他们是否有进步,是否学到了什么新的东西,我想不应该再是家长对儿童绘画的认识标准,大家应该进步了,更应该头脑清楚。

另外,孩子运用这些具有自我意向的“形”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但如果自我的“形”被家长的无知所阻饶了,那故事也就失去了主角,而不存在了,所以,绘画模式化“假形”的孩子,在画中就没有好的故事可讲,这是极为可悲的,实际上是丢失了想象力。

六岁以前儿童绘画的重要问题和家长误区(1)

《三个灯笼在说话》

三个灯笼在说话,他们刚开始聊的很开心。

后来就吵起来了,有的脸都绿了,有的脸都涨红了,有的脸都发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