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同喜和他的“九连环”
(2023-09-11 13:24:33)
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原创散文 |
——西安市非遗传承者的故事
张凌雁
一位来自吉林省、曾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称号的国家射箭队23岁运动员魏绍轩正在倾听杨同喜介绍“九连环”,平时喜欢钻研、善动脑筋的他,第一次瞧见这器物,就被这独特的玩法所吸引,一边摆弄操持,一边向技艺传承人请教,兴趣所在,虽累不嫌,情之所钟,久玩不烦。就这样,魏绍轩成了非遗展览厅的常客,成了操持时间最长、练习最为用功的运动员,也给非遗展览室讲解员杨同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九连环是一种通过动手游戏而开发智力的器物,自古迄今在我国民间流传,传说是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囚禁于羑里时所创,古代典籍《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中曾有零星片段的记载。到了西汉时期,文人们才对九连环有了比较详尽的文字记述,甚至出现在一些通俗文学作品里。比如,在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里,就有‘七连环无心弹,八连环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的记载。九连环具有益智性、乐趣性,可锻炼人的记忆力、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它还蕴藏着数学的拓扑原理和二进制公式。其逻辑、原理与河图洛书、易数、易经有相通之处。早在秦汉时期,九连环只在皇宫和上层社会流传,深受达官贵人追捧。到了明朝,它被民间编撰成了一首家喻户晓、有曲有词、可以演唱的俗曲;古典名著《红楼梦》第7回也描写了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故事。可见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应该说,九连环最早的雏形也可能还不那么完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民间艺人们不断创新,逐步完善,最后定格成今天的样式,其文字记载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断代,一些重要的创新、完善者并未留下姓名,然而与此游戏相关的器物和技艺却流传至今。”杨同喜介绍说,“明朝末年,九连环被传播到了域外。1658年,英国有一幅油画作品,画面中一位少年手拿九连环,似乎在向世人们展示摆弄九连环的手艺。1902年,一位名为李·约瑟的英国博士、皇家协会会员对九连环的性质、技巧以及与之有关的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独到的研究,发现九连环技艺中蕴含着二进制原理,与雷格马理论相类似,由此看来,近代科技中人类重大发明——计算机原理“二进制”与九连环的思维逻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古人对数术的研究比国外早了两千多年。”
十四运期间,因为疫情的原因,整个全运村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运动员、技术官员和媒体记者除了比赛场馆与宿舍,其活动的区域非常有限,而处于不同区域的三个非遗展览馆就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也为4000多名运动员、技术官员们了解陕西传统文化尤其是非遗文化提供了最佳的场所。
说起与九连环的渊源,杨同喜追溯到了上世纪70年代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
杨同喜回忆说:“我出生于西安市,很小的时候,由于某种难以言说的原因,全家被下放至宝鸡某县安家落户。我12岁那一年,在县城大街看见一位街头卖艺的老人在摆弄九连环,我对这奇巧的玩法着迷,看起来很简单,玩起来并不顺溜,渐渐地产生了兴趣,于是不弃不离地跟随师傅练习手艺。师傅靠此手艺谋生,附带魔术、杂耍,总喜欢亮出一些独门绝技吸引大街上的围观者。在师傅众多的谋生手艺中,恰恰就是九连环吸引了我少年时期的好奇心,一见便沉醉其中,不可自拔,我的执着,坚韧和坚持,深得师傅的喜爱和器重。在后来的岁月中,师傅上了年纪,不再以此谋生,出于种种考虑,他没有把全部手艺传授给自己的子女,而传授给了我,使我对九连环有了更多更为丰富的理性认识,也决定了我这一生所追求的目标。经过几十年的磨砺和专研,我在理论上对九连环有了比较专业的认识和见解。经常参加政府文化部门组织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展览活动,对青少年朋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因为九连环是一门独特的需要动手操作的智力型玩具,在十四运期间吸引了更多的运动健儿、技术官员与记者,他们想要更多的了解、体验陕西非遗文化,展示一下动手能力,于是来这里体验九连环玩法的人,三三两两,络绎不绝,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样以来,便给非遗展览馆增添了更多的人气,使得这里非常热闹。杨同喜属于全运会宣传文化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志愿者,他和队友们坚守岗位,团结协作,热情服务每一位进入非遗展厅的参观者。全运会期间,三个展厅日均接待200余人,前后共计接待4000多人次,接待媒体采访50余家,他们以专业的非遗知识讲好陕西故事,以饱满的热情服务每一位全运村民,得到了十四运人事组织部门的肯定,他获得了“每日之星”荣誉证书,他的事迹也被外省的新闻媒体所报道。
杨同喜通过观察,感悟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凡是在体育竞技中成绩突出的,其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强。那些在国家或国际赛事中获得冠军或亚军的运动员,他们对九连环有着较好的探索能力。获得十四运射箭男子反曲弓个人冠军的魏绍轩就是最好的例证。他从事厨师职业多年,曾经自制、创新了几款私房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众多食客的赞誉,就是源于九连环智力启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