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甘于奉献的修志人
(2023-08-24 09:18:48)
标签:
文学情感文化 |
分类: 原创散文 |
致敬,甘于奉献的修志人
一段城墙,见证了一段岁月的沧桑;一部志书,承载了一方水土的记忆。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仁,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致敬,甘于奉献的修志人》。
国有史,地有志,盛世修志,志载盛世。地方志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文化“没有断流,始终传承下来”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浓厚的地方志情怀,多次对地方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他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今天,我向大家讲述的是西安市新城区二轮志成书过程中的故事。
照片中的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杨向曦,2011年4月,杨向曦接手了中断多年的新城区志工作,面临无编纂人员,资料基础薄弱等问题,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直上,几经周折组建了编辑部。新组建的编辑人员既有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也有报社编辑,尽管职业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40后,都热爱地方志工作。就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团队,经过了前后五年的呕心沥血、苦心孤诣,终于完成了134万字的二轮志初稿。从编纂方案制定、资料收集、章节撰写、志稿总纂到志稿评审,他们做了大量的、琐碎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与不足,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17年12月27日,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新城区区志终审,此后新城区编纂人员便踏上了三年零四个月的修改之路。修过志的人都知道,修志之难,难在组织协调上,难在谋篇布局上,难在资料收集上,难在史实甄别上。四位编辑对存在的问题反复研究,逐条修改。正是对修志事业的无限忠诚,才毫无保留的把余热奉献在了史志编修的沃土上。
这四位编辑中,年龄最大的是杨青春老师。杨老师早年在部队做过文化教员,转业后在政府部门从事文字工作,进入二轮志编修的时候,他已经是65岁的高龄,身患高血压、腰椎、脊柱增生等多种疾病,他家住东郊万寿路,每天早上七点出门。不论是乘公交还是骑行,上下班都得两个多小时。在修志后期,杨老师的身体每况愈下,有一次,上班途径东门,他停下电动车坐在人行道上歇一会儿继续前行,有时腿脚发麻就推着车子走。不论是严冬还是酷夏,他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这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而言,辛苦不言而喻。由于身患慢性病,他每年都要住几次医院,即便住院的日子,也闲不下来。他把文稿带到了医院,等病情稍微好一些,就在病床上进行编辑,连主诊的医生护士都被他这种敬业精神所感动。他是编纂篇章最多的编辑,他整理自己编辑的手稿,足足有一尺之厚!
主编杨向曦,比杨青春小三岁,几十年来舞文弄墨,喜欢写作让他与修志结缘。63岁时担任总编,他清楚自己肩上的分量,一刻也不敢懈怠。作为总编,他必须率先垂范,统领全局。然而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身患重病,子女顾及不上,他要每天照顾妻子。重病在床的妻子频繁住院,让他投入在工作上的时间愈发紧张,尤其是在省上通过评审会后,办公室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他怎能忍心请假呢?看到他既忙家里,又忙单位,实在顾不过来,女儿劝他说:“爸,你把这工作辞了吧,家里离不开你,我妈也需要你。”可是总编的责任心不允许他这么做。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终身相随同苦甘,一次在办公室说起此事,这位刚强的长安汉子也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三年后,二轮志顺利出版,这是他们艰辛付出、无私奉献的结晶,在漫长的修志道路上,他们的心血与汗水为新城区修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忆往昔,峥嵘岁月里,他们坚守着对方志事业的热爱和对传承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心存敬畏,克服重重困难,以存真求实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心态,安于清贫的执着,锲而不舍的追求,践行着“修志人精神”。
“修志问道,直笔著史”,作为年轻的编务人员,我们更应向老一辈修志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