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论叙事学及叙事文阅读教学选点设计

(2020-12-13 17:50:17)
标签:

叙事学

语文

教学设计

分类: 叙事学与语文教学

   略论叙事学及叙事文阅读教学选点设计

                    段双全  付煜 

摘要: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使大量的古今中外叙事文经典进入语文教材。因此需要用叙事文的专门理论“叙事学”来指导叙事文阅读教学。叙事学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应用于叙事文阅读教学选点设计不仅拓宽了选点途径,更重要的是凸现了叙事文的形式美,有利于写作技巧的形成。“视角”、“时序”、“节奏”三种理论指导下的叙事文阅读教学选点设计范例就是很好的证明。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文;视角;时序;节奏;教学设计

 

浏览人民、江苏、上海等教育出版社主编的最新初、高中语文教材就知道: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让古今中外“叙事文经典”进入新编语文教材。仅就教材中最典范的叙事文——小说而言,就有《宋定伯捉鬼》、《墙上的斑点》等短篇,《十八岁远行》、《变形记》等中篇,《天龙八部》、《百年孤独》等长篇节选大量进入教本和读本。因而客观的现实迫使叙事文的专门理论“叙事学”走上前台来指导叙事文阅读教学。

其实,学者叙事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著名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二分说”就可以被看成是叙事”研究的发端。18世纪最典范的叙事文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主要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法国文艺理论家托多洛夫首先提出“叙事学”这一概念,认为叙事学是一门“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1](P1-2)。此时的叙事学可谓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2](P3)
    虽然叙事学确立只有短短不到半个世纪,但叙事学的研究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移:从关注故事/话语的经典叙事学转移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多元叙事学。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热拉尔·热奈特(G.Genette)苏姗·兰瑟(Susan  Lanser)米克·巴尔(M.Bal)等叙事学家的深入研究,叙事学的涵容空前丰瞻,如叙事者、作者、叙事观点(视角),叙事人称、叙事时间、叙事线索、叙事距离、叙事节奏、叙事方式、叙事基调、叙事语言等。这些研究虽主要发生在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但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如果及时吸纳其优秀的研究成果,恰当地将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到叙事文的教学之中,则会有利于叙事文教学的深入,并开创叙事文教学的新局面。

从形式上提供多种阅读策略是叙事学的优势所在。而在当今的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有“重内容轻形式”的倾向,[3](P1)所以引入叙事学形式理论用它来指导语文教学的意义显得尤其重大。因为它不仅可以指导叙事文阅读,更可以指导叙事文写作。叙事学中的视角,时序、节奏理论与叙事文关系重大,且在叙事文教学中一向或被忽视或言之不明——影响了叙事文的深入分析,因而宜首先引入进行阅读教学设计。

一.叙事视角理论及阅读选点设计

“叙事视角”的称呼不一,有“视角”(angle of view)、“视点”(point of view)、“叙述角”(focus of narration)、“聚焦”(focalization)等叫法。因观察角度离不开观察者,所以“叙事视角”是与“叙事者”(narrator)关系极其密切的一个概念。无论用上述何种术语都强调了叙事角度对所描绘对象的决定作用。

叙事者在叙事的时候一般采用那些视角呢?视角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有三种:叙事者全知(零聚焦),叙事者参与(内聚焦)和叙事者观察(外聚焦)。“叙事者全知”认为:叙事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所叙事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地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属无所不知的全能视角;“叙事者参与”认为:叙事者本人充当作品中的一个角色,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是一种限知视角;“叙事者观察”认为:叙事者“严格地完全的置身事外,仅仅从旁观者的角度来报道故事的发生发展”[4](P24-34)。并且认为如果视角的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将使写作过程轻松愉快,并带来叙事作品艺术构思的巧妙和整个作品的成功。相反只能带来创作的艰辛和失败。

没有视角理论指导,讲授叙事文,作者与叙事者就难以分清,对叙事角度更是完全忽视。讲到第一人称的叙事文,认为“我”等同于作者,如《祝福》中“我”就是鲁迅。而对叙事视角的变化只以叙事人称的变化来笼统论之,不能精确分辩出叙事角度的差异。例如讲《诗经·卫风·氓》只知是借“弃妇”之眼来写的,并错认为是“叙事者全知”,不知是“叙事者参与”;讲卡夫卡《变形记》对格里高尔死前的“叙事者参与”和死后的“叙事者全知”分辩不清,只认为都是第三人称叙事,殊不知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他”“它”都可能是“叙事者参与”视角。

有视角理论指导,讲授叙事文,作者与叙事者分辨得分明,作者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叙事者是作者虚构的讲述故事的人,是“陈述行为主体” [5](P71),而且不同视角分辨得清晰,不会把《药》中的华老栓视角,华大妈视角等“叙事者参与”等同于“叙事者全知”[6](P109-110)

下面举一个以视角理论为基础进行叙事文阅读教学选点设计的例子:

教例:白居易《琵琶行》。

选点:琵琶女故事(叙事者观察)、我的故事(叙事者参与)。

设计:围绕上述“两种视角”提三个问题。

1.通过“叙事者观察视角”观察到了琵琶女怎样的人生经历?

答:出生在京城(“家在虾蟆陵下住”、“装成每被秋娘妒”),学成琵琶(“十三学得琵琶成”、“曲罢曾教善才服”),走红京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失意京城(“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嫁为商妇(“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通过“叙事者参与视角”叙说了“我”怎样的人生经历?

答:为官于京城(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诗名大噪(号称“诗豪”),失意京城(“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浔阳(“谪居卧病浔阳城”)。

3.在两种视角的交融中对两人(琵琶女和“我”)的艺术及人生抒发了那些感慨?

答:对琵琶艺术的赞叹(“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对人生的感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如此教授此文,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轻松地传播了视角的理论知识,又使诗文的教学思路异常清晰,使生—本、师—生、生—生的交流非常活跃,达到了在探究性的教学中提高语文阅读素养的目标。同时还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视角的优劣,以及用不同的视角进行写作的技巧,从而使简单的文学阅读欣赏走向了文学批判和创作。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琵琶行》中只有“叙事者参与”一种视角,但我们认为视同两种视角也未尝不可,因“琵琶女的故事”,虽是“我”邀请才发生的,但琵琶女在弹奏、在述说时,“我”难道不可能是一个静静的“旁观(听)者”吗?何况这样分开讲,更利于教学思路的清晰。

从视角理论进行选点设计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各种不同视角的美,提高叙事文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像《琵琶行》中,“叙事者参与视角”的“真实美”:全写“我”的见闻感想,缩短叙事者与读者的距离,带来真实感;“叙事者观察视角”的“客观美”:旁观静听“琵琶女”的故事,产生一种“纯客观”的真实,使“我”完全置身事外,不充当故事中的任何角色,而强烈的的现场见证感,使“琵琶女的琵琶技艺和故事”更催人泪下。至于叙事者全知视角的可描景、绘人、叙事,不仅言及外在,还可深入到心灵深处,极其方便自由的“鸟瞰美”在《荷花淀》等文中也能鉴赏到。

二.叙事时序理论及阅读选点设计

时间和叙事文如影随形,离开时间就无所谓叙事文。在此意义上叙事文是时间艺术。叙事文的时间不仅包含故事自然流淌的时间,还包括作者、叙事者根据作品表现力的需要所“任意拿捏”的叙事时间。所以一般说来故事时间不变,变化的是叙事时间(因叙事时间是对故事时间的任意创新改造)。

既然叙事作品可以按自然流淌的故事时间来写作,更可以按“自由拿捏”的叙事时间来写作,那么可以想见叙事作品中的时序安排是何等复杂!研究者综而合之,把它分成三类:顺时序、逆时序、和非时序。

“顺时序”就是我国传统文论中的“顺序”,如潺潺溪水,自然天成,创立的是单纯自然的常规时空。如《宝玉挨打》就一顺写了“挨打前后的过程”。较复杂的时序是逆时序和非时序,它创立的是错杂纷乱的时空。“逆时序”有点像传统文论中的“倒叙”,主要有“闪回”、“闪前”和“交错”,是叙事时有意将故事时间打乱、颠倒。如鲁迅的《故乡》中,回忆少年闰土是“闪回”,推想“侄儿和闰土的儿子水生的未来生活”是“闪前”,同时故事时间也在“闪回”、“闪前”中交错。“闪回”又称“倒叙”,“闪前”又称“预叙”,“交错”是倒叙和预叙的混用。

“非时叙”的表现形态是“块状”、“点射”和“画面”。它们依靠故事的结构特点、事件的相似性或物体的相对位置来构建作品,故事时间处于中断或凝固状态,共时叙事代替了历时叙事。“块状”是将时间上并非直接联系的几段叙事按语义构建成叙事作品。像现代叙事散文往往具有这种“形散神聚”的特点,如《故都的秋》中的几幅画“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等就是一个个“板块”。“点射”是作品叙事从某一时间点出发,向不同的时间点扩散。意识流作品常采用“点射”。“画面”是作品中故事时间处于凝固状态,叙事者的目光主要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物件,整个作品犹如一幅静物画。[4](p50-53)叙换言之叙事者在“静述”即介绍背景、人物、描绘景物时常呈现“画面”状态。

时序理论,使我们在叙事文的阅读教学中就可以发现作者安排时序之匠心。例如鲁迅《祝福》之所以采取“倒叙”,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去写起,是为了在对照中加强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蒲松龄《促织》中之所以要安排“神婆占卜”的情节,是用“预叙”指示“找虫”的处所,增添神秘感,引起悬念。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之所以由墙上的斑点引起那么多丰富的联想,是用非时序“点射”表达作者对自然、生命、历史、文学以及社会体制的深沉思考,不用此时序,作者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就不能如此酣畅淋漓地展现。

在叙事文阅读教学中逆时序和非时序,时空交错,纷繁复杂,给文本阅读带来了不小障碍。对这类文本的教学,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透过叙事时间来理清故事时间,“重建顺时序”。下面举一个从“逆时序角度”进行选点教学设计的例子:

教例:卡夫卡《变形记》。

选点:格里高尔异化后的遭遇及混乱的思绪(“混叙”:从“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开始倒叙,一会儿回想过去,一会儿思考未来,一会儿写现实,时序交错。)

设计:围绕“混叙”提四个问题。

1.课文是从什么顺序开始写的,写了什么?

答:倒叙,从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变成一只大甲虫开始写起。具体写了变成大甲虫后对自己坚硬、怪异的身体以及自己的卧室(特别是一幅画)的观察和体验。

2.作者用顺序、倒叙(闪回)和预叙(闪前)表现了格里高尔怎样的现实、过去和未来?

答:用“顺序”表现的现实是: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大甲虫,但他还想去上班,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使一家人都生活幸福。格里高尔异化为大甲虫后的百般努力和思绪,使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困难、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太多的责任感是他“异化”的原因。异化后连家人也不理解他甚至还嫌弃敌视他,最终他抑郁而死。

“倒叙”(闪回)表现的过去是:格里高尔有美好的童年和愉快的商学院生活,但父亲的破产,债台高筑,使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养家重责。他要还债,要赡养父母,要支持妹妹学小提琴。他抵抗住了推销工作难做的压力,成为了一个旅行推销员,虽然常年再外,劳累奔波,但毕竟有较丰厚的回报,他养活了全家,使全家能生活在愉快中。

“预叙”(闪前)表现的未来是:格里高尔为不能按时去上班忧虑,他认为老板会训斥他,并降他的职;他盼望漂亮的妹妹能回来稳住公司的秘书主任,使他免于降职;他想筹措一笔钱,准备明年送妹妹进音乐学院学习;看到一家人都想驱赶他,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家,让家人重新回到以前有过的温馨幸福中。

3.能否用顺时序梳理一下格里高尔一生的历程?

答:童年及商学院的幸福生活→父亲破产欠债→格里高尔推销还债养家→变成大甲虫→家人照顾他→家人厌恶他→被家人抛弃、自杀→家人解脱出游。

4.“混序”表现了格里高尔怎样的性格特征以及怎样的小说主题?

答:格里高尔异化为大甲虫后,在与黑暗怪异的生活抗争中所表现出的不屈的斗志、浓浓的亲情、厚重的责任、深深的孤独,说明他是一个讲亲情、重责任、能奉献、敢斗争的普通人,不过由于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弱点,使他最终被矛盾打败,死于心灵孤独。

通过格里高尔异化为大甲虫后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精神道德异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极其孤独和陌生的实质,说明在这样的社会普通人的生活注定充满艰辛和苦涩,并且他们的不懈追求只能带来悲剧。

三.叙事节奏理论及阅读选点设计

叙事文的节奏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因叙事节奏关系着叙事文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知笼统的说“情节动人”,但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因为对叙事学节奏理论无知的缘故。节奏理论与时间也密切相关,是叙事学时间理论的分支。它研究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之间的关系。

节奏本为音乐用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乐音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构成。因事件的进展有一个快慢徐疾的问题,故事的叙事也有一个祥略的问题,因而研究叙事文必须重视节奏。

节奏的奥秘何在?先看几个相关概念:

1、等述:也叫场景,即叙事故事的实况,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叙事。广泛应用于由人物动作、对话构成的一系列具体事件中。

2、概述:也叫概要,是叙事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的叙事。多用于背景、身世介绍或说明那些并无重大事件发生的岁月。

3、扩述:叙事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的叙事。它犹如电影的慢镜头,细致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动作心理等。

4、静述:也叫停顿,是叙事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的叙事。主要用于景物和人物肖像的描绘,社会习俗的介绍等。

5、省略:叙事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叙事。它造成叙事的中断和空白,一方面将不值得写的东西省去,快速推进情节,另一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索和创造的空间。

通晓了这五个概念,就能发现叙事文节奏之秘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一致性关系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的场景式叙事。如《荷花淀》中几个妇女寻夫归途的“对话”就是与生活实际一致的等述。第二种是按“叙事时间歪曲故事时间”的原则来叙事故事,即“打乱”、“拉长”“缩短”“并现”故事时间。像《边城》中对湘西风光的细腻描写属“静述”,拉长了故事时间。而古小说中的“光阴荏苒,不觉过了数载”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缩短”和“并现”故事时间的例子。原来可以通过控制叙事和故事时间来控制文章的节奏。要使文章的节奏加快就用“省略”、“概述”,要使文章节奏变慢就用“扩述”和“静述”,要与现实生活同步就用“等述”。五概念快慢关系如下:

省略       概述      等述      扩述      静述

        节奏快    ← 适中→     节奏慢

下面举一个从“节奏角度”选点设计的例子:

教例: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选点:别里科夫的“套子”及婚事(五种叙事方式)。

设计:围绕五种叙事方式提五个问题。

1.课文中“概述”了哪些“套子”?

答:生活中衣、住、行上的套子,思想上以政府的命令是从的套子。此外众人撮合他的婚事以及他的死及葬礼描写也属概述。

2.课文中“等述”了哪些事?

答:骑车事件和吵架事件。

3.课文中有没有“静述”、“扩述”和“省略”?

答:对“漫画”的描写是静述;对别里科夫滚下楼梯的描写属扩述;没有写“食”的套子是省略。

4.能否总结一下全文节奏的快慢变化?

答:课文第一部分概述了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的套子主要是概述,节奏快。第二部分讲了别里科夫的婚事:首先是校长夫人及同事等撮合他的婚事是概述,节奏快;接着描写漫画事件属静述,节奏慢;接着的骑车和吵架事件是等述,节奏与生活同步,适中;之后细致描写别里科夫滚下楼梯属扩述,节奏慢;最后写别里科夫的死和葬礼是概述,节奏快。即全文呈快→快→慢→适中→慢→快的节奏变化,从而使故事情节跌宕变化,引人入胜。

5.通过五种叙事塑造了别里科夫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别里科夫是沙皇时代一个衣着古怪,言行守旧,思想落后,内心虚弱,害怕新生事物,意志不强,跟新生力量一斗争就呜呼哀哉的小知识分子。小说通过这个人物的言行和故事表达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在沙皇俄国末期风起云涌,但许多老百姓思想依然愚昧落后,沙俄反动势力依然强大,俄国民主革命的路依然很长的主题。

叙事学作为一门形式主义的学问,研究的内容自然多广而深入。因此在叙事文教学中引入叙事学理论要量体裁衣,以实用好懂为原则。从引入视角、时序、节奏理论来指导叙事文阅读选点教学设计看,是有用可行的。因叙事学的理论不仅利于指导阅读,更有利于促进写作,所以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叙事学理论进入叙事文的教学课堂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Prince,G.A .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Nebraska: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87.

[3]段双全.论作文教学思维定式的缺失[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A].叙事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段双全.鲁迅小说教学的“叙事学”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4,(4).

 

On  Narratologe and the Design of  Narratives Reading Teaching  

                  Duan Shuang-quan   Fu Yu  

(1. Teachers Development Center,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China;

2.Guangxi Hezhou College, Hezhou 542800, China)

Abstract:From last year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early years of the 21th centu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form,many classics of narratives enter Chinese texts.It is imperative to direct narratives teaching with the narragologe.and the narragologe can help enhance aesthetic capacity from reading to writing.Teaching cases prove that the narratives reaching teaching are successful under the guide of the theories of view angle, time order and rhythm.

KeyWords:narrative; narratologie; view angle; time order ; rhythm; teaching design

 (发表于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