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基础教育阅读教学五种课型

(2020-08-14 21:45:10)
分类: “‘四字’语文”读教写一体化

试论基础教育阅读教学五种课型

贺州学院      段双全

 

“语言学、阐释学和文学批评”是基础教育阅读的基本理论[1]“多层次、多视角解读”是基础教育阅读的根本规律[2],这些理论和规律可以借古代文论的四个字“言”“象”“志”“情”体现出来[3]。那么,根据这四个字,可以创建基础教育阅读教学的五种基本课型:品言课、理象课、显志课、悟情课和综合课,探索这些课型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丰富基础教育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一方面推动阅读教学实践不断走向深入。

一、品言课

“‘言’的意蕴包括语言本体自小而大的语言单位或结构,如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体裁风格等。”[4]“品言课”是以文本的字词句、表达方式、表达技巧、体裁风格等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掌握字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探究体裁风格为主要教学过程,以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理解文本形式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课型。

“品言课”的侧重点是要求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它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力求达成的是“双基训练”的目标。由于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有“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说法,不少教师误以为从此不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训练了,这就导致了“淡化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越来越不扎实,语文理解与运用能力急剧下滑的恶果。但2011版语文课标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5] “必要的语文知识”指本标准中涉及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5]这是对语文知识教学重要性的重新确认。因此,在基础教育阅读教学中,设计以掌握语文知识、提升建构和运用语言能力为主的“品言课”是十分必要的。下面以《关雎》为例对“品言”的教学过程进行简要说明。

一是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和作用。如“关关”形容鸟的叫声温和动听,“窈窕”表现淑女身材美好,“参差”描绘水草长短不齐的状态,“辗转”刻画君子因相思而彻夜难眠的情状,这些叠字、双声、叠韵词的使用,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读来朗朗上口。

二是分析诗中的表达方式和效果。如用“雎鸠”“河”“洲”等描写环境,突出环境美;用“淑女”“君子”等人物描写,突出人物美;用“求、思、反侧、友、乐”等记叙和描写表达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过程美,其中“琴瑟友之”体现了爱情表白的行为美;“钟鼓乐之”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美。[6]

三是赏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效果。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小鸟的成双和鸣为起兴,引起才子配佳人的美好联想;“流之、采之、芼之”描写淑女的灵动、勤劳、优美,隐喻君子为追求爱情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起兴和隐喻,二者皆委婉含蓄、寄托深远、言尽而意不尽。

四是品味诗中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本诗共五章,其中“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这三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更换了中间的“流、采、芼”三个字,其效果是反复咏唱、一咏三叹,加深了“君子”追求爱情的炽烈之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韵律感。

二、理象课

“象”是“言”的具体所指,是作品的事实性内容[4],具体指人、景、物、事等四大内容。“理象课”是以文本中的人、景、物、事等事实信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发现、梳理文本中的事实性信息为主要教学过程,以摸清文本中人、景、物、事的基本情况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课型。

“理象课”侧重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基本信息的能力。搜集信息指搜集“象”,也即事实信息;处理信息,即将事实信息具体化和条理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多次提到“信息”一词,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5]“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等等。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每天每个人接触到的是海量信息,那么获取有效基本信息就成为每个人的必备生活能力。理象课的关键是只摆事实,不做任何主观评论。理象课是怎样搜集和处理文本事实信息的呢?下面以《荷塘月色》为例简要说明“理象课”的主要教学过程。

其一,梳理文中景象。景象是指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本文出现的景象主要是围绕荷塘展开的,有荷塘边树木、荷塘景物以及塘上月光等。塘边树木,主要写了荷塘四面的树,有杨柳、灌木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例如,对杨柳的描写:“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荷塘景物,主要按从高到低顺序写了荷塘里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以及荷塘里的流水。例如,对荷香的描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上月光,主要写了月光、月影和光和影。例如,对光和影的描写:“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其二,梳理文中物象。物象是指人工的物品或者物件。文中出现的物象有院子、墙、屋、大衫、门、小煤屑路、羽杯、裾等。例如,对小煤屑路是这样描写的:“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上述物象文章都有具体的描写,其他不予赘述。

其三,梳理文中事象。事象是指文本中出现的若干事件。从“我”的视角看文本,出现了如下一连串事象:我这几天遇到烦心事;今晚院里乘凉,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夜深了,墙外玩耍的孩子们都去睡觉了;妻子在屋内哄孩子睡觉;我披上大衫到荷塘去;小煤屑路上的所观和所思;观月下荷塘;观塘上月色;观荷塘四周;想起采莲以六朝为盛;想起梁元帝《采莲赋》中的采莲情景;又想起南朝乐府《西洲曲》里的佳句;今晚有莲无流水,我还是惦记江南;进门回家,妻已经熟睡好久了。

其四,梳理文中人象。人象是指文中出现的人物,梳理人象的事实,就是找出与人物有关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本文的“人象”主要有“我”妻子和采莲女。例如,关于我的行动描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心理描写,“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象课往往被一些人所轻视,认为理清事实是小儿科的事,不必大动干戈。实际上,看清事实并不容易,看清文学和文化的事实更不容易,何况事实是理性分析的基础呢!理清文本各种事实,就为进一步的情理分析奠定了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不可等闲视之。

三、显志课

“‘志’指文学作品中人、景、物、事的性质特点和思想意义。” [4]这里“性质、特点”指基本意义,包括人物性格、景和物的特征和事件意义等;“思想意义”指深层意义,包括“社会意义”(含象征义)和“多元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界定显志课:所谓“显志课”,就是以文本的事实信息和思想信息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逐步分析文本的基本意义和深层意义为主要教学过程,以文本基本意义、社会意义和多学科意义解读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课型。换言之,显志课,也即文本全面意义解读课。

“显志课”侧重培养学生全面解读文本意蕴的能力。新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标都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5]“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7]等等。这种多角度、多层次解读文本能力的本质是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这正是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下面以《祝福》为例简要说明“显志课”的主要教学过程。

一是搜集文中“人”的信息并分析其性格与社会意义。如祥林嫂、卫家丈夫、婆婆、卫婆子、小叔子、贺老六、阿毛、贺家大伯子、四叔、四婶、柳妈等,其中最核心的悲剧人物是祥林嫂,她的两任丈夫、儿子阿毛相继离世,她的婆婆把她当做物品进行交易,她的大伯子把她赶出家,她的邻居和工友等则对她或嘲笑或嫌弃或“忠告”等。核心人物祥林嫂,端庄、善良、勤劳、坚韧,有向上的精神和朴素的反抗性。其他代表人物,婆婆年纪不大,但做事狠毒,买卖祥林嫂,不讲婆媳情;贺老六年轻力壮,为人憨厚,但做事简单、鲁莽,白白被伤寒夺去了性命;贺家大伯年纪不小,内心凶狠,把丧夫失子、孤苦伶仃的祥林嫂扫地出门;四叔表面看,满口仁义道德,知书达理,但实际上阴险毒辣,欲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后快;柳妈同为劳动阶级,热心、勤劳但糊涂、迷信。这些人都把祥林嫂的生命推向了尽头,所以,一句话,他(她)们都是摧残而不是爱护祥林嫂的“人”。

二是搜集文中“景”的信息并分析其特征与社会意义。如,爆竹声此起彼伏,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人们忙于杀鸡、宰鹅、买猪肉,准备“福礼”;下雪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综合看来,旧历年底的景物特征是既热闹、喜气,又严寒、冷酷。祥林嫂正是死在爆竹声声的祝福氛围里、死在雪花飞舞的冰天雪地里,所以,这些景还有正衬或反衬祥林嫂悲剧的社会象征意义。

三是搜集文中“物”的信息并分析其特征与社会意义。如文中描写的物件有“酒杯、筷子、烛台”,它们或圆或长或方,都是祭祀物品,但是,在祭祀的时候,祥林嫂不能清洗它们、不能摆放它们,甚至是不能触碰它们,实际上这不是简单的祭祀用品,而是套在祥林嫂脖子上的枷锁,更是套在所有鲁镇人灵魂深处的紧箍咒。以鲁四为代表的鲁镇人念着这个“不贞不洁,克夫克子”的紧箍咒,最后要了祥林嫂的命。

四是搜集文中“事”的信息并分析其社会意义。如果以祥林嫂为中心来概括事件的话,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祥林嫂遭遇的事情,即被迫承受的事情,另一类是祥林嫂追求的事情,即主动去做的事情。祥林嫂被迫承受的事情主要有被抢回、被卖出、被赶走、被嘲笑、被嫌弃以及夫死子亡等,这些事不仅摧残了祥林嫂的肉体,更是击垮了她的精神;祥林嫂主动去做的事情也两件,一件是“求生”,一件是“求死”,“求生”表现在她去鲁家做女工和到庙里捐门槛, “求死”表现在她问灵魂的有无。求生因婆婆的抢卖、庙祝的谎言和四叔四婶们的顽固而破灭,求死也因为“我”的含糊其辞而无果。求生的破灭和求死的恐惧,使祥林嫂终日生不安、死不宁。然而,面对身心交瘁的祥林嫂,社会上没有任何人给她以救助,最后她痴呆麻木,行乞无着,冻死饿毙在祝福之夜。

五是搜集全文的学科信息并分析其多元意义。《祝福》一文,从学科看,可以从“生态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和“心理批评”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多元意义。从生态批评看,鲁镇周边的浙东山水,有“梅花那么大的雪花在漫天飞舞”,有“荒山里吃阿毛的狼”,有“把祥林嫂抢走卖掉的河流”,也许从自然生态看,这里的山水是原始的,荒凉的,甚至是风调雨顺的,但从社会生态看,确是缺少社会正义和人文关怀的。从社会历史批评看,文中有“道教迷信和封建理学”对祥林嫂的欺凌和毒害,有祥林嫂的“经济利益”被形形色色的人盘剥,有祥林嫂的“人权”“司法权”的完全丧失。从心理批评看,文中人物的心理,可以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即性冲动和死亡冲动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也即原型批评理论和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E.P.Seligam)的习得性无助理论来分析。柳妈提起祥林嫂的“伤疤”,她们二人都笑了,并且全鲁镇的人都用这个“疤”开祥林嫂的玩笑,这是个人和集体的性冲动;祥林嫂在死前问我“灵魂的有无”,这时死亡冲动;祥林嫂遭受婚姻、家庭和生活的一连串打击,但没有一个人救助她,这导致了她一步步走向“痴呆和死亡”,这是“习得性无助”的结果。[8]

四、悟情课

“文本中的情感主要有三类:人类情、自然情和社会情。” [4]“悟情课”是以人类情、自然情、社会情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理解抒了什么情、怎样抒情为主要教学过程,以体验文本抒发的情感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课型。

“悟情课”侧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审美能力。“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语文文本的根本特点是有情感、有美感的文字。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5] 高中新课标也说,“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7]等等。 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显著区别也在于“情感”二字,重视情感,才更像语文课。有了情感体验,才能有心灵交流;有了心灵交流,才能愉悦性情;性情愉悦,心田得以滋润,情操得以陶养,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审美的、非功利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悟情”。下面以《过故人庄》为例简要说明“悟情课”阅读教学过程。

其一,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朋友情。从主人来说,先“具鸡黍”,再“邀我”(请客),有点异于平常的请客程序,万一客人不来,主人岂不是尴尬,但是主人胸有成竹,自信这个客人会一请必到。从客人来说,酒足饭饱,心满意足后,直言“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也是反常理的,一般来说,客人走的时候会再三感谢,会礼尚往来邀请请客者去自己家作客,但这个客人不谈回请之事,而是说还要来喝酒吃鸡。从酒宴来说,主、客临窗举杯“话桑麻”,心扉敞开,你一言,我一语,把“农事、心事”,五脏六腑淘洗得干干净净。从爱好来说,都关心“桑麻”,都爱菊花,爱种菊赏菊,体现了客人与主人共同的情趣和追求,既有朴实平常、真实真诚的交往,又有人淡如菊、不媚世俗的傲骨。所以,主人与客人友情醇厚、真挚,他们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其二,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田园情。“绿树”“青山”写出了树木葱茏的勃勃生机;“村边”“郭外”由近及远写出了空间层次感;“合”“斜”写出了山环树抱的舒适感、安全感。这些都表达了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其三,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社会情。“场”“圃”“桑”“麻”写出了农家的生活环境和重要工作内容,表达了农人对“农家”和“农事”的关心和看重;“鸡、黍、酒”写出了农家劳动收获的丰富和待客的豪爽大方;这一切表现了农家生活的富足和社会的太平,暗示了隐士所追求的富裕、和谐、安定的社会理想。

总之,本诗以人、事抒写友情,以场景赞美田园风光,以物产暗写清平丰年。

五、综合课

“综合课”是以“言、象、志、情”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理解言、梳理象、探究志、感悟情为主要教学过程,以理解文本的形式和内容为主要教学目标的阅读课型。综合课的特点是整合“言象志情”的内容来进行课堂教学,这与我们平常所谓的“文本研读式”“精读式”语文阅读课堂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不同点在于这种综合课的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思路更清晰,操作更便捷。

综合课的教学本质就是全面性。它不是侧重文本某一方面的教学,而是关注文本的全面教学。它能通过“言象志情”这四大内容的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7]。下面以《逍遥游》为例简要说明“综合课”教学过程。

首先,“品言”,即分析文中的字词句、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体裁风格。从字词句看,有“冥”(溟)、“邪”(耶)、“培”(凭)等通假字;有“志”(记)、“胶”(粘住)、“图”(计划)等词类活用;“去以六月息者也”等省略句,“莫之夭阏”等倒装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等疑问句。从表达方式看,有“鲲鹏朝南冥飞翔”“蜩与学鸠朝榆枋飞翔”“斥鷃翱翔蓬蒿之间”的叙述和描写,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等议论,也有对“有待”的讽刺和“无待”的赞赏等抒情。从表达手法看,选文运用了对比、设喻和衬托等手法:对比,文中“大小之辩”,如鸟类(鲲鹏-斥鷃等)、水(冥-杯水)、空间(九万里-蓬蒿之间等)、植物(冥灵-朝菌)和人(适千里者-适郊外者)之间的对比;设喻,文中的大小鸟类和大小植物以及大小水和大小空间,实际上都是喻指不同追求的人和他们需要的不同条件;衬托,文中描写的形象对观点起到衬托作用。“大”的形象、“小”的形象等大小万物都是“有所待”;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宋荣子、列子等有才能的世人也是“有所待”。用“有所待”衬托“无所待”,提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的主张,指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以进入此境界。并且这种衬托手法使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且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从体裁和风格看,本文是哲理散文,文学性和哲理性兼具。要说明的是,“言”的分析放在第一步讲,并不是说它是最简单的,相反,语言艺术的分析十分深奥,往往要结合内容才能分析出来,因此,何时应该讲“言”,可适时进行。

其次,“理象”,即在初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所描写的各种形象。包括大的形象: 北冥、南冥、鲲鹏、冥灵、大椿、彭祖小的形象:杯水、 蜩、学鸠、斥鴳、朝菌、蟪蛄人象: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宋荣子、列子;事象:鲲鹏朝南冥飞翔、蜩与学鸠朝榆枋飞翔和适千里者要准备百日粮,等等。

第三,“显志”,即找出文章的观点,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观点有大有小,小观点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大观点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小观点是从“有所待”的角度说的。大观点大意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就是顺应自然,毕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顺应自然才能“以游无穷”,才能“无所待”,达到“无所待”就是“逍遥游”的境界,即“逍遥”就是“无”。那么,人本身逍遥吗?人可以逍遥吗?人为什么要逍遥?人本身是不逍遥的,无论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时时都受着许多的羁绊和束缚,无法逍遥。但在道家思想中,人可以逍遥,因为人是“道”的产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9]“道”本身就是“无”,“无,名天地之始”[9],“无”就是“逍遥”,所以人能够逍遥。人追求逍遥就是要回到“无”(“无所待”)的状态,“无”是道家的思想追求,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手段,“无不为”是目的。

最后,“悟情”,即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感情态度。文章蕴含了三种情感:一是嘲讽,对“小”的形象持嘲讽的态度,嘲讽它们认知上不理解“大”的形象,行为上是“有所待”;二是“否定”,对“大”的形象持否定的态度,这是赞赏中有否定,虽然它们有“鲲鹏之大志”,但它们同样也是“有所待”;三是“歌颂”,歌颂真正达到“无所待”、进入“逍遥游”境界的人,即至人、神人、圣人等得道之人。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客观上,不存在纯粹单一的课型,例如,“言”是“象、志、情”的载体,“志、情”探究不可能脱离“象”,也不可能脱离“言”,阅读教学永远是一个综合体。但是,出于特殊的学情和教学目的,我们可以把阅读教学的各种情况独立出来加以重点探索,为的是更加细致地研究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在单独分析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另外,阅读教学的五种基本课型与2017版高中新课标中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高度吻合,因此,是一种有效践行“四大素养”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段双全.试论基础教育阅读理论基础[J].语文建设,2019,(08).

[2]段双全,付煜.试论基础教育阅读根本规律[J].语文建设,2020,(01).

[3]段双全.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J].课程•教材•教法.2013(03).

[4]段双全.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J].语文建设.2016(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3、25、13、22、22.

[6]付煜.文学类文本的美学审视[J].语文建设.2016(0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32、4.

[8]段双全.语文名师文学文本多元解读评论的两个标准[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03).

[9]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第二十五章[M].中华书局.1984:159、225、53.

 

 

[项目基金: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中西阅读理论视域下的中小学阅读范式与应用研究”(FHB180582)论文成果之三。]

(该文发表于2020年第8期《语文建设》上半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