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造纸厂废纸造纸 |
分类: 大江南北 |

1.北京还没有实施垃圾分类,期待早日实现,不然每天早上丢垃圾,我都有一种罪恶感。我现在能做到的事情之一是丢废纸时,特别是丢废纸箱,都有意放在垃圾桶外堆好,我知道一定有收垃圾的,在北京大部分是河南人,会来收走去卖钱,这样废纸箱就可以得到循环使用。

2.这天,在西安,有机会在好朋友池塘的陪同下,参观了一个造纸厂,亲眼看到了这些废纸箱是如何再利用,重新变成瓦楞纸。这个造纸厂,就是池塘负责设计的,他是绝对的行业专家,担任我的高级讲解员。

3.一般人过去对造纸厂的印象,都是小型乡镇企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这次参观,颠覆了我的印象。这个造纸厂规模在国内算是小的,但也投资6000万元,年产8万吨瓦楞纸。现在国内造纸厂的投资,往往都在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年产量达几十万吨,或百万吨,因为只有这样规模的造纸厂,才有能力达到国家越来越苛刻的环保标准。池塘说,造纸厂是轻工业中的重工业。

4.大卡车把从陕西和甘肃收集的废纸箱,运到造纸厂,用运输带送入巨大的滚筒碎浆机。

5.运输这个环节,不免有点尘土飞扬,但工人的劳动保护很好。

6.在浆池内,废纸用温水浸泡,使用搅拌器,不断搅拌,废纸变成了纸浆,这个过程叫制浆。

7.废纸浆中,除了有用的木纤维,还有各种异物,需要分离。

8.主要异物是塑料、铁钉和胶水等化学物。根据体积,重量或化学性质不同,分离各种异物的方法各有不同。

9.不会被浸泡烂掉的塑料,因为体积大,首先被梳离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山,被作为废塑料回收。铁钉等金属物,比重大,沉入浆池底部而分离。胶水等化学物质,因为起泡沫,而被从上面撇去。
10.分离干净的纸浆,加入少量新纸浆,被导入造纸机。这台造纸机,体形巨大,如同长龙,长度大约100米。
11.造纸机高速运转,出纸速度每分钟380米,速度很快。想想蔡伦发明造纸后的1000多年,造纸都是一张一张地手工制造,就可以理解,那时为什么知识那么昂贵了。

12.池塘带我爬上造纸机,给我指点这些工艺的究竟。
21.工人师傅在纸卷上打上字。

23.用废纸回收造纸,节省了大量木材,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成本。

24.造纸厂给当地贡献税收外,雇佣了大约200多个工人,工人的工资在当地属于高水平,大约每月3000元,技术高的,4000-5000元。社保,也在按照政府要求,不断完善中。

25.纸浆池出来的废水中,残留了大量细碎的木纤维,会腐烂发臭,如果直接排泄,会严重污染环境。如今,废水处理厂是如今造纸厂的标准配置。废水处理第一步,是沉渣,分离出固体物质。

26.然后进行厌氧生物处理,这类似于一个大型沼气池,用厌氧细菌吃掉部分残碎木纤维等有机物。

27.然后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好氧细菌吃掉其余的有机残余物。处理池中,被鼓入空气,帮助好氧细菌生长。

28.最后一步是芬顿处理,就是使用过氧化氢和二价铁离子,将废水中的羟酸、醇、脂类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

29.芬顿反应塔。最后以化学耗氧量,即BOD,衡量废水处理水平,越低越好。国家标准是小于90毫克/升,陕西省地方标准是小于50毫克/升,这个造纸厂则控制在47毫克/升,我们亲眼看到排出的废水很清亮。


23.用废纸回收造纸,节省了大量木材,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成本。

24.造纸厂给当地贡献税收外,雇佣了大约200多个工人,工人的工资在当地属于高水平,大约每月3000元,技术高的,4000-5000元。社保,也在按照政府要求,不断完善中。

25.纸浆池出来的废水中,残留了大量细碎的木纤维,会腐烂发臭,如果直接排泄,会严重污染环境。如今,废水处理厂是如今造纸厂的标准配置。废水处理第一步,是沉渣,分离出固体物质。

26.然后进行厌氧生物处理,这类似于一个大型沼气池,用厌氧细菌吃掉部分残碎木纤维等有机物。

27.然后进行好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好氧细菌吃掉其余的有机残余物。处理池中,被鼓入空气,帮助好氧细菌生长。

28.最后一步是芬顿处理,就是使用过氧化氢和二价铁离子,将废水中的羟酸、醇、脂类有机物氧化为无机物。

29.芬顿反应塔。最后以化学耗氧量,即BOD,衡量废水处理水平,越低越好。国家标准是小于90毫克/升,陕西省地方标准是小于50毫克/升,这个造纸厂则控制在47毫克/升,我们亲眼看到排出的废水很清亮。

30.造纸厂会不会造假欺骗?很难。因为环保局要求,每个造纸厂都安装这样一套设备,随时对排放水进行自动检测,通过网络传送到环保部门。一旦发现超标,造纸厂就要停产整顿,任何造纸厂的老板,都无法承受停产损失,因此,无不对废水处理都非常小心。

31.达标的废水,最后被排入渭河湿地氧化塘,经过过滤,又返回生产线,减少了清水使用量,做到了生产用水循环利用,趋于零排放。这个湿地公园,成为当地民众的游乐之地,向公众展示了环保理念。
32.各行各业,说起来原理简单,但实际上,如何做得精细完美,却需要大量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人类社会,无数专家和工匠,依赖复杂的协作,制作出人类生活需要的各种产品,维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个体的这种复杂协作,我们生活在其中,习惯得不以为然了。其实,我们了解越多,思考越多,就越发感叹人类社会,真是个奇迹。
—————————————————
欢迎直接在电脑上访问我的博客,图片更大,看图更舒服,有配乐。在百度上或新浪博客上搜索“千年的墨家”,或访问http://blog.sina.com.cn/iamgoing 就可以。
也欢迎访问我的微信公众号,内容多为街拍随想,搜索公众号“千年的墨家”,或者扫描如下二维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