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袁绍给王允的信——除董行动太危险,这项工作你先干

(2019-10-25 11:36:33)
标签:

读书

文化

历史

生活感悟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袁绍给王允的信——除董行动太危险,这项工作你先干

在《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袁绍曾经给王允写了封信。这封信虽然不是很出名,甚至很多看电视剧的朋友都不知道有这么封信。但是由这封信引出来的故事,却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比如曹操刺杀董卓,也叫孟德献刀,被改编成了京剧;还有捉放曹,就是中牟县令陈宫捉住曹操又放掉曹操。还有曹操误杀吕伯奢,说出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此外还有一些更有名的故事,像王司徒巧使美人计,吕布戏貂蝉等。夸张一点说,甚至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甚至都和这封信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信是这样写的:“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意思是董卓废掉汉少帝,别人都不敢说话。司徒王允你任由董卓胡作非为,这样就不是忠君报国的人了。我袁绍现在正在召集人马,训练兵卒,想为朝廷除去董卓。如果司徒王允你也有报效国家之心的话,应该想个办法除掉董卓。要是有需要的话,我袁绍愿意听你的命令。

袁绍写这封信的原因,还要从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说起。原来汉末灵帝时,十常侍掌握重权,朝中大事都是他们互相商议决定,有不服从他们的大臣,就统统杀掉。赵忠、张让向消灭黄巾的皇甫嵩、朱儁等索要财物不成,赵忠等就“俱奏罢其官”。黄巾余党在长沙、渔阳等地死灰复燃,但十常侍却把告急表章藏匿起来,不报告灵帝。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因为劝谏,被灵帝关进监狱,十常侍当天夜里就在狱中谋杀了他们。

大将军何进因为立太子的事和十常侍产生矛盾,要尽数诛灭宦官。灵帝死后,何进等大臣扶立太子辩即皇帝位。袁绍多次劝何进斩草除根,尽诛宦官,但最终都被何太后阻止了。后来何进不听陈琳、曹操的劝告,采纳袁绍意见,下令召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进京诛杀宦官,消息被张让等听到后,就先埋伏下刀斧手,把何进骗进宫中杀死。袁绍、袁术、曹操等率军队攻进宫中,诛杀十常侍等宦官。少帝和陈留王被劫持出宫,被崔毅、闵贡救出后,遇到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等,一起把少帝和陈留王接回洛阳。

董卓屯兵洛阳城外,每天带着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董卓出入宫庭,毫无忌惮。董卓要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在温明园召集百官,遭到荆州刺史丁原、卢植等人反对。后来李肃劝降吕布,杀死丁原,董卓威势更大,再次聚集朝廷大臣,商议废立之事,遭到中军校尉袁绍反对。后来袁绍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董卓虽然很生气,但是摄于袁家势力,还是封他为渤海太守,“以安其心”,因为这个人“好谋无断,不足为虑”——有意思的是,袁绍居然接受了这个职位。

董卓杀死尚书丁管以后,终于完成了废立大事。后来又鸩杀少帝,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越骑校尉伍孚,刺杀董卓未遂,被董卓“剐之”。

袁绍在渤海,听说董卓专权,就派人给王允送来文章开头的密信,让王允想办法除掉董卓。但是王允一个文官,怎么能除掉董卓呢,可见袁绍所托非人。王允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只好以过生日为名,聚集部分旧臣商议对策,但大家都没有办法,只好掩面大哭,还是曹操想出了一个刺杀董卓的办法,大家才暂时放心散去。

不过这次刺杀并未成功,后来还是王允,又想出了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才算完成了袁绍的嘱托。但是袁绍呢,正是他的混蛋建议,才使何进这个无谋的大将军,招来了董卓这个大恶魔,不仅祸乱了整个洛阳城,还引出了东汉末年的大军阀割据,给国家统一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灾难。事后虽然写了这封信积极补救,最终除掉了董卓,但是在整个除董工作中,既未出一个有用的主意,也没有尽一点“绵薄之力”,相反倒是会推脱责任,说人家王允任由董卓“恣其跋扈,如不听闻”,指责王允不是报国效忠之臣。自己做了些什么呢,他到好意思说出口:“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我正在练兵,但是我不敢乱动弹,董卓太厉害,“轻动”会有危险的。“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干活的事,还是你来吧。

——读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朋友为这位“四世三公”的中军校尉、渤海太守、袁大少爷逗笑了——袁绍这种人,和我们现在身边的“个别人”,是不是也有点相似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