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江东才俊 ——断发成大功的周鲂
《三国演义》中有两个头发的故事,其中一个妇孺皆知,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在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中,曹操去征讨张绣,看见麦子已经成熟了,可是老百姓害怕战乱,都躲在外面,不敢收割。曹操派人告诉远近的老百姓和地方官吏:“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老百姓听了都“欢喜称颂,望尘遮道而拜”。可是命令刚下完,曹操骑的马就受惊,“窜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担心无法服众,要治自己的罪,大家都不同意,最后只好拿宝剑割下自己的头发,派人拿着在军队中传看:“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曹操利用头发,很好地起到了严肃军纪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说的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以后,退兵回蜀,蜀魏暂时休战。曹魏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给曹睿,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愿以郡来降”。司马懿也认为是真的,但建威将军贾逵认为这是周鲂的诡计。曹睿就命令司马懿和贾逵一起去帮助曹休。于是曹休引大军径取皖城;贾逵引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径取阳城,直向东关;司马懿引本部军径取江陵。
这个周鲂,原先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过。在东吴这边第一次出现,就是孙权和大家讨论周鲂的计策:鄱阳太守周鲂奏称,魏扬州都督曹休,有入寇东吴的意思。现在周鲂想引诱魏兵,深入重地,然后设伏擒之。但无论从曹休那边还是从孙权这边,都没有交代周鲂为什么要向曹休投降?他原先是魏国人吗?他是因为害怕曹魏的入侵还是在孙权这边不受待见?无缘无故就去投降,并且还被曹休信以为真,我觉得这个地方有点像眼下的很多抗战神剧,把日本鬼子当成傻子来糊弄。曹休虽然是贵族出身,但是身边也有很多高参的,作为扬州司马大都督,凭什么就会弱智的相信周鲂的投降是真的?所以我也觉得这个地方有可能是罗贯中的一个疏漏。
孙权这边讨论的结果,就是任命陆逊为辅国大将军、平北都元帅,统御林大兵,摄行王事: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又命令奋威将军朱桓,绥南将军全琮为辅佐。陆逊率江南八十一州并荆湖之众七十余万,令朱桓在左,全琮在右,三路进兵。
曹休皖城后,周鲂径到了曹休帐下。曹休才诈问周鲂:“有人言足下多谋,诚恐所言不实,吾料足下必不欺我。”周鲂大哭,急掣从人所佩剑欲自刎。到这里我仍然觉得周鲂投降曹休的原因没交代,他“大哭”,要“自刎”都没有道理。
曹休劝住周鲂以后,周鲂再对天明誓:“吾之忠心,惟天可表!”并且又要自刎。直到曹休道歉说,是试探一下周鲂。周鲂又用剑割发掷于地曰:“吾以忠心待公,公以吾为戏,吾割父母所遗之发,以表此心!”曹休乃深信之,设宴相待。又是和曹操一样的“割发掷于地”,就取得了曹休的深刻信任——以至于贾逵的正确建议让曹休大怒,甚至要“推出斩之”。幸好在众人的苦苦求情之下,才削去贾逵兵权,留在寨中调用。这就让周鲂的计策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可见头发在三国时候的人眼里有多重要,“人之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古人讲究以孝治天下,毁坏身体发肤,就没法做人了,难怪曹操可以以发代首震慑全军,也难怪周鲂割发明誓,曹休就坚信不疑。
然后呢,战局自然按照周鲂的设计有条不紊的展开,曹军大败,陆逊取得石亭大捷,贾逵救走曹休。司马懿也引兵退去。孙权出武昌城迎接,慰劳周鲂说:“卿断发成此大事,功名当书于竹帛也。”周鲂凭借一头头发,帮助陆逊成就了军事生涯中的第二次大胜,自己也被孙权封为关内侯,青史留名。
尽管这个故事稍有瑕疵,不那么可信,但是关于周鲂头发的故事,却在著名的石亭之战中成了最重要的节点,为吴军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