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社会最底层,累死饿死农夫痛——李绅《悯农二首》

(2019-02-27 08:05:22)
标签:

读书

热爱生活

生活感悟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关注社会最底层,累死饿死农夫痛——李绅《悯农二首》


现在农村有很多父母和老师都在抱怨,孩子们学习不努力,不刻苦,不知道读书有用——但是他们往往又束手无策。其实我们小时候学习也不愿意努力,也不愿意刻苦,也不知道读书有用,可是那时候我们的父母和老师们好像现在的父母和老师们幸运一点,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都还能比较主动地努力学习,刻苦读书,知道读书有用——读好书,考上学,就可以摘掉草帽子,摆脱农民的身份变成城里人,就可以脱离辛苦劳累的田间劳动,过上轻松舒坦的生活。


我们小时候,已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已经比唐代有了一千多年的改进和发展了,可以说已经“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我们小时候更是国内政治安定的时候,没有战争,没有饥荒,广大农民也大都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缴纳的公粮也只占收成的一小部分。可是那种劳动的艰辛还足以“吓住”我们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我想,那些生活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的农民,在藩镇割据的动乱政局中,辛苦辗转,还要承担着繁重的租税(柳宗元曾引用孔子的话说,那时“苛政猛于虎”,人们宁可冒死去捕毒蛇也不愿交租税),他们的辛苦真的是难以想象,细思极恐。


唐代诗人李绅,祖籍安徽亳州,生于浙江乌程(现在的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现在的江苏无锡)。
27岁考中进士,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是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这些人都比较关注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李绅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他两首描写农民生活的《古风》,也就是妇孺皆知的《悯农二首》,却成为反映农村农民生存状态的绝唱而千古传诵。


《悯农二首》虽然不能确定写的是哪里的农民,但是根据一些留下来的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写于公元
815年左右。如果我们以李绅年轻时生活的地方为写作两首诗的创作基地,那么当时的江南地区不仅没受安史战乱的影响,还是自然条件最优越的鱼米之乡,按说那里的农民也应该比其他地方的农得生活的更好一些。可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这两首诗: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这个题目就准确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态度。悯,怜悯,同情。


农民有什么好怜悯,同情的呢?一是丰收了却仍然吃不上饭而被饿死。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种秋收,是农民自然本分,让人欣喜的是,“一本万利”,虽然稍有夸张,任何粟种子恐怕都长不到“万颗子”。但喜获丰收毕竟是大好事——中间多少老天帮忙风调雨顺,多少耕种的辛苦都略去不谈,农民们真应该高兴高兴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并且丰收的不只是一块土地,一家一户,一个村庄,一个地区,喜人的居然是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土地,几乎每块土地都获得了“一本万利”的收成,可是那些种地的农夫,居然还有人“饿死”——这不让人奇怪吗?丰收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诗人不说,也无需说,更不能说。


二是不堪忍受的劳累之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草松土保墒,越是到了正午炎热之时,越需要挥动锄头劳碌。下过地的人都知道,庄稼地里太阳一晒,闷热难当,但越是这时候,锄下来的杂草才容易晒死;庄稼越热天长得越快,所以要趁正午松土,让庄稼根部透气生长;越是正午阳光最毒的时候,水分蒸发越快,所以需要抓紧松土保墒,避免土地板结——而这时候不要说紧张忙碌的劳作不停,就是在树下乘凉,公子王孙们摇着扇子不也是嫌热怨天吗?农夫们却只能抓紧时机,趁热忙活,“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我觉得这个“滴”字真的不能准确写出农夫们汗流浃背的辛苦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人从农夫的辛苦劳作,联想到盘中的粒粒白米,都是农夫们的汗水凝结。这句诗虚实结合,蕴意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深切的同情,也凝聚着诗人无限的愤懑。

   

两首诗道尽了农夫稼穑的艰辛,也暗示了对荒淫奢侈,搜刮尽民脂民膏的统治者的不满。清代诗评家吴瑞荣在《唐诗笺要》中说:“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意思是那些暴殄天物的糟货们,即使不怕天打雷劈,也应该被李绅这两句诗感动。我觉得这就是这两首诗千古传诵的真正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