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寸草意,慈母三春心——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在出门在外的人比古代多了不知多少倍。古人出门在外主要是求学和做官,当然也有被贬官的,还有极少数戍边的,但多以武人为主,很少有留在文学作品里的。现在出门在外的原因可就五花八门,多到没法数了。有外出求学的,有外出打工的,有外出做买卖的,还有外出旅游的,既然不胜枚举,也就没有必要一一列举了。并且不仅人数越来越多,而且越走越远,出省出国的也屡见不鲜了,还有人计划上外太空去待一阵子。不过,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普及和发达,“天涯”已经成了“比邻”,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坐上高铁或飞机,几个小时就能到达;还可以时时沟通,打电话,语音,视频,都非常方便,而且成本极低。此外,随着新材料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服装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衣服也越来越保暖越来越结实了,出门在外的人很少再受衣不蔽体的寒冷之苦了,而且衣服耐洗耐磨,穿个十年八年的都穿不坏。所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们思乡思亲的愁苦,甚至使这种曾经广泛存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美好感情,逐渐淡出了文学文化的视野。
但逢年过节,人们还是非常想回家,回去看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不顾旅途的拥挤和舟车劳顿——这在每一年的春运时表现得最突出;实在回不了家的,可能就会想起诗人孟郊,想起《游子吟》,因为孟郊在《游子吟》这首诗里一语道出了家的真实含义,道出了千百年来母亲的慈爱和游子的酸辛。
孟郊是中唐晚期的诗人,家境贫寒,漂泊无依,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把母亲接来同住。仕途失意,饱尝世态炎凉的诗人,最能体验亲情的可贵,于是字斟句酌,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两句诗举重若轻,看似很轻飘飘的直白的叙述,变戏法一样把慈母手中的线,变成了游子身上的衣服,好像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这在富有之家也许真的就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对于一个贫寒之家,在那个生产力极端落后和低下的时代,物资贫乏,布从哪里来?怎么来?我们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要靠布票才能“买布”,我是六九年生人,小时候过年才能做一身(更多时候是一件)新衣裳。我想还是像孟郊这样“经历过”贫穷的诗人才能理解那身衣服上沉淀着老母亲多少慈爱,千难万难也要让孩子穿上最好的最暖的衣服;也许只有像孟郊这样即将辞母远游的“游子”才会细细注视“慈母”手中的针线,从一针一线中读出慈母的舐犊深情——并且一定暗下决心。相依为命,这两句诗是最好的解释。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前半句写慈母的动作,后半句写慈母的矛盾心里。密密缝,担心衣服坏了,游子衣不蔽体,受冻蒙羞。意恐迟迟归,现在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担心衣服不坏,游子就想不起回家(慈母甚至愿意衣服早早的坏了,游子就可以被迫回家),这种想法现代人更容易理解,外出上学的孩子,只要手里有钱,基本上不给家里打电话,更不要说回家了,好像他们是不想家的一代。。二是担心游子的游学仕宦不顺利,要很久才能回家,只好缝得再密一点,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缝——这种解释比较符合古代人的实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用打比方的说法,一语道出即将远游的游子的心里话,恩深似海,真的无以为报。像孟郊这样的孩子,一定心里千百次的默念:老妈放心,儿子一定尽快学成归来,接您老享福去。儿子一定记得您的爱,记得您为儿子受的苦,作得难。真的,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苏轼《读孟郊诗》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首献给母亲的颂歌,没有画里的辞藻和精巧的艺术手法,语言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显示出诗味的浓郁醇美。孟郊也因为这首诗蜚声诗坛,家喻户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