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雪压竹折衾枕冷,夜深雪映窗户明——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去年一冬无雪,孩子和老人盼雪的心情真有点急不可耐了。孩子们盼雪,是为了玩雪,滑雪,打雪仗,堆雪人都成;老人们盼雪,可以杀死可恶的流感病毒——去冬的病毒真的很厉害,很多老人终于熬不住,走了。当然我也盼雪,看着雪花飘飞,吟诵一下古人咏雪的诗句,很美很惬意;对着雪景小酌一杯,然后慵懒的睡个小觉,同样也很美,很惬意。当然,如果能像诸葛亮那样能装——明知道刘备来访,还睡到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以此成就刘备的求贤之名),那就更让人艳羡了,反正我是睡不到那个点的,我有严重的早起强迫症。好在天随人愿,这不,正月初九,天公作美飘来了浓云;高科技给力,几百发炮弹上天,纷纷扬扬的就下起大雪来。
雪一直下到天黑,还没有要停的意思,于是就想起了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小诗写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当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现在的江西九江一带)司马,这是个闲职,几乎没有任何职权。(这一点可以从白居易作的名诗《琵琶行》中看出端倪,他自己说和琵琶女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如果白居易生活得很得意的话,是不会这么说的)。然而白居易是没有早起强迫症的,可是他也睡不到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因为他心里有事,因为他不满足于做个清闲的“江州司马”。所以,即使在这样一个大雪之夜,他也不能安睡,一点微冷,就把他冻醒;一点雪亮,就把他照醒;一点轻微的声响,就把他吵醒。
夜雪:古人的夜生活是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的,赶上个下雨下雪的,只要没有特殊的情况,应该都是安安稳稳的睡觉的——但凡是不睡觉的或睡不着觉的,在历史上都留下了他的名字,并且成了今天的网红:寒山寺外枫桥边渔船上的张继,雨夜里秋池边送别的李商隐,好像还有闲敲棋子等朋友的赵师秀,真是不胜枚举——白居易也是其中的一个,下雪的夜里不睡觉,他在干什么呢?他要干什么呢?他又是为什么呢?
已讶衾枕冷:被子和枕头都有点冷呀,但这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被子和枕头都感觉到冷的呢?诗人并没有说。虽然那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但下雪和下雨还是不一样的,雪不会来得太突然,一块云彩飘过来就下——那时候是没有人工降雪的。退一步说,即便是夜里下雪,昨晚上也应该有点预兆的,四十五六岁的人还是应该作了相当的物质准备的——但是诗人还是敏锐的感觉到了这触觉上的感受。并且还“讶”——这冷有点突然呀。其实真的不突然,他应该明白的:除了下雪冷,还有就是他突然被贬官,心里冷——他可是“言官”呀,就是负责直言劝谏的,但最后却因此获罪,触怒皇帝,被贬江州,不能不感到突然有点“冷”。
复见窗户明:又看到了窗户上的亮光——这是从视觉角度来写。本来窗户是指窗和门,这里单指窗,因为窗上是糊了纸的,亮光透过窗纸映进来;古代的门是没有这种功能的。是什么东西的亮光呢?诗人还是没说。但是读这句诗,应该想到的除了“窗户明”,更要理解诗人“心里明”——我被贬官是因为直言劝谏一时触怒了皇帝,但是我对大唐的忠心是在雪夜里也掩饰不住的,我被贬江州仍然能强烈地感受到皇帝“英明”的光辉——这是一句拍马屁的话吧,也许是白居易不得不说的一句违心的话。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因为深夜里偶尔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诗人推测可能是雪太重,压的——最后两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终于,诗人作出了猜测,可能是大雪压折了竹枝——而这折竹声,不仅写出了雪大,更反衬出夜的静谧。然而这夜的静谧又反衬出诗人内心世界的不平静:大雪压竹折,被贬江州,会不会把诗人忠于大唐,报答皇帝的忠心压折呢?英明的皇帝会不会,能不能听到这“折竹声”呢?
这首诗的好处,是诗人句句写雪,却不见雪;句句写人,却不见人;句句写心,却读不出心(诗人的内心)。不写雪白的颜色,不写雪飘的姿态,不写雪厚的堆积,除了雪的亮光,不写视觉里银装素裹的世界,却独辟蹊径,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写触觉的雪冷,写视觉的窗明,写听觉的雪重,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我觉得,诗人更巧借这场夜雪,委婉的表达了对因为直言劝谏被贬江州,沦落天涯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