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试问清江水,近人明月添新愁——孟浩然《宿建德江》
(2019-01-17 13:46:11)
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语文老师读唐诗 |
请君试问清江水,近人明月添新愁——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和《宿建德江》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姊妹篇,是孟浩然四十岁后离开鹿门山,进京参加科举不第,献诗求进不能之后,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而再漫游吴越时的作品。
《问舟子》可能稍早于《宿建德江》。《问舟子》写诗人离开长安,要南游吴越,等走到一个渡头前,问舟子前面的路程。油然而生怅惘之情:自己的前途在何方?将要去哪里?这一问,既问路程,更问自己的前程,还问国家的前途命运,表达了诗人漂泊的寂寞和黯然之情,也表现了对所在世道的忧虑和愤懑,充斥着忧伤的情怀,悲观的心绪。
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日暮时分,诗人停舟在烟雾迷蒙的小洲,看旷野远天,清江明月,想人生前途未可预料,衣锦还乡又遥遥无期,禁不住新愁旧愁一起涌上心头,真是“愁绪满怀无诉处”。
移舟泊烟渚:“移”舟,本应该到一个市井繁华的码头或渡口,方便补充给养,或是上岸走走逛逛,可是诗人的舟却“泊”在了一个烟雾迷离、若隐若现的小沙洲边。这是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寂静偏僻的地方,他为什么要把船停在这样一个地方呢?是因为他有许多话要说却无法说吧?
日暮客愁新:天色晚了,诗人有添加了新的忧愁。“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诗人这颗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只有一江清水中的一轮孤月和他是那么亲近——而这一轮月亮又是那么虚幻,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你真要亲近它,它就会幻灭,就会消失。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曾寻得了些许慰藉,然而,这虚幻的慰藉就像美丽的肥皂泡,一戳即破,像水中月,虚幻不实。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然而诗中景物没有一点温暖鲜艳的色彩,也没有任何婉转悦耳的声音,甚至没有味道,没有温度,在空旷开阔的视野里,天幕低垂,让人感到的是死一样的压抑;虽然有一江清水、一轮明月相伴,好像可以稍微舒缓一下这浓得化不开的“新愁”,但读者感受到的却是更多的无助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