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热爱生活教学手记生活感悟 |
分类: 读书 |
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不可救药”的诚实的善良的老大臣的形象,还有一位爱慕虚荣但很“英明”的皇帝的形象——这个“英明”上的引号不是讽刺,而是强调。
小时候读这个故事,对老大臣的做法感到很气愤;对皇帝的愚蠢和被捉弄,也觉得是罪有应得。今年再讲这篇课文的时候,突然有了新的感想:其实皇帝最终被骗,除了他爱慕虚荣的原因以外,更主要的责任还在老大臣身上。老大臣这么大年龄了,又那么被皇帝崇信,居然不敢把自己看到的真实的情况说出来。“我要派我诚实的老大臣到织工那儿去。他最能看出这布料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很有理智,就称职这点说,谁也不及他。”皇帝是这么信任他,可是就因为他不敢说出实情,才使第二位诚实的官员不得不说了谎言,才使皇帝上当受骗,才使骗子的把戏最终得逞。
真的,我们不能说皇帝就是纯正昏庸无能的。皇帝为了了解骗子的工作进展情况,在派了最信任的诚实的老大臣以后,还继续派了第二个诚实的官员。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不就正好说明了皇帝真的是很想了解事物的真相吗?他完全没有昏庸到偏听偏信的程度,即便是对自己最信任的诚实的老大臣,他仍然派了第二个诚实的官员去验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呢?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第一位老大臣的生动描绘,甚至第二位诚实的官员可能就不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称职,或者是自己是愚蠢的了,也许他就会揭穿骗子的骗局,就不会有皇帝怀疑自己的眼睛什么也看不到,而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者不称职的,就不会有赤身裸体的游行而闹出这样天大的闹剧了。
即便是听了两位诚实的大臣的生动描述后,皇帝仍然没有完全相信他们的汇报——我觉得能在两次相同的谎话之后仍然保持质疑的精神,皇帝真的已经做得够可以了——试想生活中的我们,有谁能对自己最信任的两个人两次完全一样的描述表示怀疑呢?问题是事情并未到此而止,皇帝还是决定带着众臣亲自去实地查看。我们都知道三人市虎的道理,也听过曾子杀人的故事,如果不是两位诚实的大臣煞有介事的描述织机上的布“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皇帝也许就会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因为“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在这样的情形下,谁都会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一定能看得见布料上美丽的色彩和美丽的花纹,一定会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真那样的话,自己不就成了“不称职的或者渔船你的不可救药的”人了?这时候,其实皇帝已经被谎言绑架了,他已经不敢也不能说出事实的真相了——即便他看到了事实的真相。一个英明的皇帝,到这里就彻底被一个虚伪的老大臣毁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尤其是研究性的讨论会上,如果一位“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第一个发言,其实讨论的内容基本就已经定性了,至少是定调了,那时候谁再提反对意见几乎就可以被看成是“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了。你看,老大臣在这个故事里犯的错误,是不是罪大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