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热爱生活生活感悟教学手记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几乎没有一个上过学的中国人不会背的,甚至还有很多人都能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叫贺知章,甚至还有的人知道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那么,贺知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晚年的他为什么要自号“四明狂客”呢?他有什么资格可“狂”呢?
原来,贺知章是浙江四明人,四明原来是一座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传说四明山共有二百八十二座山峰。群峰之中,上有方石,四面如窗,中通日月星辰之光,故称四明山。据说贺知章十六岁就离家进长安城,三十六岁成为浙江第一个有记载的状元,一直到八十六岁因病告老还乡,平平安安的在京城混了六十年。我们都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这六十年的陪王伴驾有多少凶险困厄、宠辱两难,有多少朝臣之间的互相倾轧、勾心斗角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想象连王维这样佛性的人都曾经被排挤出长安远赴安西大漠,六十年来真的能平平安安混下来就已经是个奇迹了;更何况告老还乡之时,玄宗皇帝不仅带领太子和百官亲自为他送行,还为他写诗:“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甚至意犹未尽,又写了第二首:“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竹录),朝章拔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象贺知章这样由皇帝亲自出面,召集百官为之饯行,并且还写诗相赠、以壮行色,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千古奇观。更何况他死了之后十二年,肃宗皇帝还再追赠他礼部尚书。这些都是何等的荣耀?引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的说法,一个人一生能有一个这样的成就就已经足够了,可是他的成就还远远的不止于此。
还有一个最简单的也最直接的资格,我觉得在那个时候能活到八十六岁,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贺知章活到了八十六岁,应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在当时平均年龄三四十岁的人面前,当然可以有资格“狂”一把了。
今天我们身边的“牛人”往往都有个非常“牛”的令人艳羡的朋友圈,可如果看看贺知章的朋友圈,有点自知之明的“牛人”肯定会感到自惭形秽,肯定会说只有贺知章才是真正的“牛”,只有贺知章才有可以“狂”的资本:他和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中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成为唐诗中“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闻一多语);张旭以草书被称为“书圣”、“张颠”,被皇帝誉为“三绝”之一。因为性格嗜酒、豪放、旷达,与李白、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被称为“酒中八仙人”。又和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可以说,这样的朋友圈中的任何一位的一举一动、新闻八卦都可以刷爆头条的——有这样的一群朋友,低调一点的说,应该有可以狂的资本了吧?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他的书法作品,窦臮《述书赋》称:“湖山降祉,狂客风流,落笔精绝,芳词寡俦,如春林之绚采,实一望而写忧。”窦蒙注云:“(贺知章)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惟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李白有《送贺宾客归越寺》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为世传诵。传世书法作品中,《孝经》流传日本,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贺知章在诗歌上的成就极高,被称为“诗狂”,流传下来的诗虽然只有二十来首,但是《咏柳》、《回乡偶书》都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们来赏析一下上面这首《回乡偶书》吧。“少小离家老大回”,简单七个字,概括自己六十年仕途坦荡的宦游生涯,有多少壮丽的人生风景在一个“离”字和一个“回”字中渐渐变得模糊迷离。“乡音无改鬓毛衰”一写口音不变,二写容貌变化:不变,是整个长安城对一个江浙口音的才子的迁就和顺从;变化的是岁月的沧桑,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儿童相见不相识”,看似纪实,看似写实,也许不认识的除了这个八十六岁的老人,也还有不了解这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传奇的人生阅历吧。“笑问客从何处来”,“客”是老人的自嘲吧?不以孩子们的误以为是“客”而“愠”,还反过来回以告老归来的老人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孩子们才会发自真心的“笑”,老人也才会真正体味出归乡后的快乐吧。
有这样辉煌不凡的人生履历,卓尔不群的卓越成就,贺知章在晚年自嘲的称自己为“四明狂客”,你还会觉得过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