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2
(2013-04-21 20:41:55)
标签:
教学随笔 |
分类: 教学随笔 |
后来我仔细地读书,反复揣摩,找了这么几条不成解释的解释出来,不敢说是抛砖引玉,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搪塞一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们。
一、这篇有点自传性质的小说,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时候的鲁迅四十好几了,放牛这件事也已经过去了近三十年了吧,“现在”来回味那时候的生活,虽然遭了高等动物的欺侮和小朋友们的嘲笑,也是有趣的。
二、一个在“鲁镇”这样的大地方见过“世面”的孩子,而且会念“秩秩斯干”的,大伙不半天钓到一大碗的虾都“归我吃”了,却比不上乡下孩子,可以优雅地骑在牛背上吹着嘹亮的笛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实在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既然大家都要去放牛而且都放得很好,自己要和他们在一块儿玩,自己一个人受点“委屈”,远远地跟着、站着也是值得的,何况自己如果不去放牛,也没有其他的玩伴了。
三、放牛和念“秩秩斯干”相比,放牛更有趣——这在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虽然我不认为鲁迅是要在这里抨击封建文化教育的内容不适合儿童的学习这一深刻主题,但是放牛实在是要比念“秩秩斯干”更有趣——即使受欺侮,即使只能远远地跟着、站着,即使还要受小伙伴们的嘲笑。
四、小朋友们的嘲笑是善意的而不是恶意的,这一点当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些嘲笑不是让人难堪难受和痛苦的,而是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些乡下孩子的真诚单纯。
韩愈先生在《师说》中说:“句读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我很想在自己的教学中提高一下语文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仔细读书和认真思考的习惯,而不是做一个只教给他们写写生字,总结一下段意的教书匠。但是“传道、授业”这样的大事,凭我这点墨水和能力是做不来也做不好的,努力提出一点疑惑并尝试着解除这点疑惑,也许可稍尽绵力的——希望能不负家长和学校的重托,不负同学们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