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误杀

(2012-12-31 15:02:23)
标签:

三国研读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啥事只要另辟蹊径,就会发现新风景。

读《三国演义》第四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看到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想起了很多人在这个故事中对曹操的表现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批评曹操的凶残,有的肯定曹操真诚——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撕破了千百年来人们宁装伪君子不当真小人的虚荣面纱。

曹操是什么样的人,自然有历史学家来研究论证、分析评判。但是我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点句话要说的,就是吕伯奢一家为什么会被误杀?

先来看看原文: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处谓宫曰:“此间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吾父结义弟兄;就往问家中消息,觅一宿,如何?”宫曰:“最好。”二人至庄前下马,入见伯奢。奢曰:“我闻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汝父已避陈留去了。汝如何得至此?”操告以前事,曰:“若非陈县令,已粉骨碎身矣。”伯奢拜陈宫曰:“小侄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使君宽怀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罢,即起身入内。良久乃出,谓陈宫曰:“老夫家无好酒,容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言讫,匆匆上驴而去。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缚而杀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急出庄上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见伯奢驴鞍前鞒悬酒二瓶,手携果菜而来,叫曰:“贤侄与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猪相款,贤侄、使君何憎一宿?速请转骑。”操不顾,策马便行。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被董卓“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曹操自然如惊弓之鸟,本就疑心很重的他,时刻小心谨慎是情理之中的事;何况走到中牟县又被守关军士所获;受了这样的惊吓的曹操,本来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了。可是,曹操一到了吕伯奢家,吕伯奢就清楚地告诉他:第一:“朝廷遍行文书,捉汝甚急”,这无疑更加剧了曹操的紧张情绪——如果吕伯奢不知道这些情况,或者知道不说,曹操可能还会和陈宫稍微“宽怀安坐,下榻草舍”。第二,更让曹操不安的是吕伯奢“非吾至亲”,又知道有重赏和严惩:“董卓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这不能不让曹操担心——父亲和吕伯奢的友谊到底能不能经得住富贵的诱惑,惩罚的恐吓;第三,尤其是一句“若非使君,曹氏灭门矣”,更让曹操产生了丰富而可怕的联想和想象。如果这些话还不够引起曹操足够误会的话,还有吕伯奢的三个做法。就不能不让曹操疑心忡忡了。第一,吕伯奢起身入内后“良久乃出”,第二,出来后匆匆上驴而去。到这里虽然吕伯奢跟曹操说明真的是去打酒,但是让谁在心惊胆战的逃亡途中也不会相信了。曹操能“与宫坐久”,叫我说就已经是耐着很大的性子,当着陈宫的面实在不好说出自己的疑心了;可是自己早就在疑心了:吕伯奢“此去可疑”。第三,何况这时候又“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呢,再听到两人关于“缚而杀之,何如?”的对话,也就坐实了曹操的误判。就连机智冷静的陈宫也作出了同样的误判,要不,他怎么会和曹操一起,“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怪只能怪吕伯奢不了解曹操的心理,更不能把要杀猪招待二人的话说明白,是自己的行动引起了别人的误解,过错只好自己承担。

杀死吕伯奢一家之后,明明知道了这是误杀,曹操再杀死吕伯奢,实在是为了自保而出的下下策,曹操肯定也能想到自己这样做陈宫会怎么看自己——这是曹操很在乎的,他知道陈宫是个人才,他真的想留住他。所以他解释、辩解,不怕做一个真诚的小人,才说出了千百年来别人不敢说的那句名言。看看后来自己误杀蔡瑁张允的时候,他就不解释不辩解了:因为杀这两个人,实在是早晚的事,虽然稍微早了一点,但也无关紧要了。这时候的曹操绝对不可能再承认自己错误了,因为他没有解释的必要了——身边不再有像陈宫一样值得曹操用解释去挽留的人才了。

呵呵呵——曹操苦笑一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爽快
后一篇:狱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