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刀2
(2012-08-23 14:47:53)
标签:
三国研读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曹操从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董卓入京的,这在第三回一开头就可以看到。当时袁绍给大将军何进出主意,主张召外臣入京诛灭宦官,陈琳和曹操都强烈反对,陈琳还说了一大段“掩目而捕燕雀”和“倒持干戈”的生动论述,被何进嘲笑是懦夫之见;曹操说诛杀宦官的事交给一个狱吏足矣,并且料定何进“其必败也”,还预料到“乱天下者,必进也。”但因为何进官大,曹操势小,董卓还是带着大队人马和不臣之心来到长安。果真应了曹操的话,董卓逼死少帝,夜宿龙床,干了许多欺天废主的勾当,弄得“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更有丁管、伍孚等忠义正直之人或当面斥贼,或挺身刺杀,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连跑的远远的袁绍,也忍不住一腔怒气,写信给王允,要他“乘间图之”。
董卓到长安以后,所作所为令朝廷正义之士义愤填膺,可是曹操和董卓却搞得关系很好,这也令很多有正义感的人所不齿(所以新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在王允家过生日的宴席上,曹操是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但是曹操看到到王允家参加生日宴会的人都束手无策,只会啼哭,所以抚掌大笑:“你们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曹操这一笑,当然令王允等人十分生气——“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但是曹操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打算——虽然他早就已经胸有成竹了——他要故意钓一钓这些朝中老臣的胃口,于是说自己“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不才”固然有自谦的意思,但也是为了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表现出自己远比这些有才的甚至有点瞧不起自己的人高明。而“断董卓头,悬之都门”又正是这些人日盼夜盼、梦寐以求又束手无策、无计可施的事——自己越是说得轻描淡写,这些人就会越对自己另眼相看——曹操真是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果然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曹操才依次说出自己屈身事卓的原因——自己确实是有远见的人并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并且自己的第一步计划: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已经很成功了;说出自己的第二步计划——借七宝刀刺杀董卓,曹操可以说是未雨绸缪,早就知道司徒家有宝刀,也只有用宝刀才能刺死董卓,前面的伍孚刺杀失败,就是吃了兵器不行的亏,可以说是有勇无谋,注定要失败;曹操则不是这样的,计划周详缜密,应该可以保证万无一失。虽然曹操说“虽死不恨”,但真要能完成这样一件大事,是谁都“虽死不恨”且要“引以为荣”的。这一番话说得王允等人心服口服,堂堂的朝廷大司徒(国务院总理)“亲自酌酒奉操(羽林军长官,比太守低一级)”,大家也都对曹操另眼相看。
以上是曹操献刀的准备阶段,做任何大事都要做精心的准备,不做无把握之事。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曹操成功的秘诀,相信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是有启发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