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督邮2
(2012-02-13 09:20:47)
标签:
三国研读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今天来说说刘备在这一段里的表现,分析一下老大的性格。
当上县尉以后,虽然官位不高、待遇不厚,玄德公还是比较满意的: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与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
可惜好景不长,“未及四月,朝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玄德疑在遣中”。一个“疑”字,已经可以很准确地表达出刘备对县尉之一官职的满意和留恋,也不因为功劳大而职位低有任何抱怨的情绪——毕竟这是自己兄弟三人经大小三十余战换来的,最后能得到这个职位、混到这个圈子里来有多么不容易真是可想而知——自己怎能不珍惜、不介意呢?所以督邮一来,刘备就“出郭迎接,见督邮施礼”。
见过傲慢无理的督邮,关张二公俱怒,自己也不敢有一点不满意的表现(其实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自己又何尝不想痛痛快快的上去抽他几个耳光呢?但是能当大哥就是因为比那两个高明,有修养,有涵养。理性能战胜情感,关键时候能HOLD住自己的情绪,喜怒不形于色)。
迎接督邮到馆驿后,仍然忍气吞声地“侍立阶下”。就算是遭到督邮的大声呵斥,也只好“喏喏连声而退”——刘备忍的功夫甚至要远远超过林冲。
回去之后还赶忙与“县吏商议”,第二天接着“几番自往求免”。
这些都真切地说明刘备并不是嫌弃官职小,也没有对朝廷不满的意思,甚至刘备可能已经在想办法筹点钱财来保住自己县尉的位子也未可知。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不按着自己理想的轨迹发展,也就是天不遂人愿吧,或者叫不如意事常八九,老三张飞是受不得督邮那“鸟气(用鲁智深的一个词)”的,喝了几杯闷酒,没有请示老大就把督邮狠狠地教训了。
这里刘备的表现也很有意思:上级领导来考察干部了,自己又正好很不被领导满意,按说听得“县前喧闹”,就该快出去看看,可他是“先问左右”,知道是张飞在打人后是“忙去观之”。注意,这里他是“忙去”不是“快去”,其实按照常理他是应该“快去”或“疾去”的,因为正好有领导检查,任何对自己前程不利的事都是不应该在现在发生的,尤其是自己的弟弟更不该在这个时候给自己惹事添乱呀——这都什么时候了。再看“观之”,按说刘备应该是去“制止”而不是“观之”,谁家的兄弟或孩子和人家打架了监护人能不赶快去制止呢——也许左右说了“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他就已经猜到是怎么回事(自己从本心里真的想叫老三给自己出出这口气,再说自己也清楚得知道在迎接督邮的时候关张二公就“俱怒”了——自己的兄弟自己知道,老二还能稍微忍一下,老三的火爆脾气是绝不会甘心忍受的——刘备是有知人之明的,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过,自己是很佩服刘备这一点的——尤其是到挥泪斩马谡的时候。)了——刘备对老三实在太了解了。
来了之后就更有意思了,玄德不是先忙着制止,而是“惊问其故”。这一“惊”,实在是太高太妙了——刘备是“惊”给谁看的呢?肯定是督邮。这一神情描写要让督邮感觉到首先是这是意外事件,督邮挨揍不是我指使的,我不知道,应该可以免除追究连带责任,至少是减轻追究责任;并且,估计张飞这时候还没有停手,还在给老大和自己出气,对这件事自己也并不很想责备张飞,只要我不说停,你就可以继续做你的——再说你喝了酒了,就可以按照你的脾气做事,就算我制止你,你也可以不听。
直到督邮求救,刘备才“终是仁德的人”,“急喝张飞住手”,这里“急喝”两字太传神了。纯粹是做给督邮看的,并不是自己真想制止张飞。如果督邮是个硬汉呢,或者像《水浒》上的镇关西,难道刘备你就看着张飞把他打死?太有意思了。
可是气出了之后,后果很严重哟!所以经过关羽对前后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并提出今后活动的正确建议以后,刘备“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这个“乃”是“才”的意思,形象的写出了刘备对安喜县尉的恋恋不舍。再“责之”,就更清楚地表现了刘备的心理,虽然留恋,但实在是迫不得已,无路可走,只好如此了。当然,我们也可以和后文“关云长挂印封金”的绝决来对比一下,就更好理解了。
明天来分析在“怒鞭督邮”中关公的几句话,那才是这一段文章中的精彩和神来之笔,也可以叫妙手偶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