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上十首影响最大的诗歌

标签:
现代诗歌影响最大原创 |
分类: 文学•诗歌 |
中国现代诗歌尽管在世界文坛的影响日渐式微,具有世界影响大诗人几乎没有,但我国现代诗歌的作用却是不容低估的。有的诗歌也许远非最好的诗,但其影响力却非同凡响。正所谓环肥燕瘦,花入各人眼,现谨撷选我所认为的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十首诗歌,呈奉如下:
一、“五四”以来新诗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郭沫若·《凤凰涅槃》
郭沫若堪称“五四”时代最早感受到历史转型、祖国新生、民族觉醒的时代气息的诗人,这首《凤凰涅槃》正是一首时代的颂歌。诗人把祖国比喻成凤凰,借助于对凤凰传说的改造与新阐述,诗人郑重宣告民族在“死灰中更生”的新时代已经到来。1920年1月,《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破例以整版的篇幅连续发表这首长诗,它宣告,《凤凰涅槃》“比谁都出色地表现了‘五四’精神”。
《凤凰涅槃》这首瑰丽的诗篇是完全植根于时代的土壤之中的,它反映了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喊出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它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激励和鼓舞着无数爱国青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直到今天,它仍然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鼓舞力。
二、展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杰作——徐志摩·《再别康桥》
徐志摩是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再别康桥》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这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当时苦难的祖国普遍充满革命性、斗争性的文学作品中,其唯美、优雅、清新、小资的风格可谓令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这首诗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将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至今仍是学子们最喜爱吟诵的现代诗歌之一。
三、一九五七年“整风反右”运动的导火线——沈泽宜、张元勋·《是时候了!》

四、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北岛·《回答》
《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以挑战者的身份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在同代诗人的同类作品中,这首沉雄冷峻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的诗作,影响都是无与伦比的,是当之无愧的朦胧诗压卷之作。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使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乡愁》在1992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唱后,成为华人家喻户晓的歌曲,人们忘记了那个歌手,但却记住了这首诗。
六、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臧克家·《有的人》
七、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舒婷·《致橡树》
《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首著名的诗篇,该诗热情讴歌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诗中以橡树和木棉的形象,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而且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发表后,很快成为女青年的爱情宣言,在许多婚礼上,新娘都会朗诵这首诗,表达对爱情的理念。20世纪90年代《致橡树》曾入选高中语文课本,成为舒婷诗作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篇。
八、一个普通的女性,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让她的保姆形象立于诗坛,立于中国人民面前,诗人也因此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国的天空。《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发表时,诗人还坐在监狱的铁窗之下。这首诗的成功,在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准确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把“大堰河”这一劳动妇女的朴实、辛劳以及对“我”的爱,极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不仅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而且奠定了艾青以后创作的总的取向,“真、善、美”,成为这总的取向中的重要基石。这首诗于1934年在《春光》杂志上发表后,轰动了全国,也引起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注目。茅盾第一个撰文赞扬,胡风也在论文《吹芦笛的诗人》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九、“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于右任·《望大陆》(又名《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血泪涌注、情激山河的千古绝唱。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也曾动情诵读这首哀歌,并称其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他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是祖国的统一!他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这种死不瞑目的哀痛,令无数中华儿女裂腹恸心!
十、一代伟人的千古绝唱——毛泽东·《沁园春·雪》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让我们领略了一种绝美,这是真正的指点江山,这是真正的激扬文字,这是真正的神来之笔。其气魄之宏大、立意之高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不愧为中华诗歌的巅峰之作!
《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公开刊登后,轰动山城,竞相传抄,一时重庆纸贵。蒋介石又气又急,为了把毛泽东这首词压下去,他要求会作诗填词的国民党人,写几首意境、气势和文字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命令下达后,虽然征得不少词作,但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所以,要说现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恐非《沁园春·雪》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