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2011-10-07 13:15:58)
分类: 文学•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数千年来产生的诗歌灿若繁星,其中有一些诗歌如战鼓,如惊雷,如号角,或慷慨激昂,或苍凉悲壮,它不一定是写得最好、给人以最美享受的诗,但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诗,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现谨撷其中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呈奉如下:

 

一、“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屈原·《天问》。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全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屈原文学水平最高的名篇无疑是《离骚》,但《天问》却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认识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

在那个时代,《天问》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故郭沫若先生赞之曰:“《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

 

        二、“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荆轲·《易水歌》。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这是出自《史记·刺客列传》里诗句。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挥泪诀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心情,壮士丰采跃然纸上。张戒评:“此二语遂能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更加烘托出荆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国难的凛然正气。虽寥寥十五字,却“凄婉激烈,风骨情景,种种具备”(胡应麟《诗薮》),“其感激悲壮,语短而意益长”(李东阳《麓堂诗话》)。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乃永垂于千古。

 

三、“英雄穷途末路的悲歌”——项羽·《垓下歌》。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史记》载西楚霸王项羽被汉军困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兵少粮尽,夜饮帐中,自知败局已定,乃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羽有美人名虞,骏马名骓)唱出了气盖一世的英雄之士穷途末路的悲慨,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宋朱熹语)。作为一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连自己的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是何等震撼人心的悲哀!千百年来,它曾经打动过无数读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

 

四、“短章之神品”——汉乐府·《上邪》。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这是汉乐府《饶歌》中的一首爱情诗,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在艺术上很见匠心。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这比平铺更有情味。 

  上邪是指天为誓,犹言天啊!古人敬天畏命,非不得已,不会轻动天的威权。主人公对上天设想了三组奇特的自然变异,“山无陵,江水为竭”——山河消失了;“冬雷震震,夏雨雪”——四季颠倒了;“天地合”——再度回到混沌世界。这些设想一件比一件荒谬,一件比一件离奇,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以至于把“与君绝”的可能从根本上排除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

《上邪》是热恋中的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它语言质朴、参差不齐、全无修饰,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确实是“短章之神品”。

 

五、“劝戒避免兄弟阋墙”的绝唱——曹植·《七步诗》。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典故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最后,七步诗便成了曹植的救命诗,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只降低曹植的官爵作罢。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每当再出现兄弟相争时,中国人都会想起这首诗,周恩来就曾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为题词以批判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

 

六、怀才不遇者的悲壮之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陈子昂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在这蓟北幽州台上,他或许想到了大破齐军的燕国上将军乐毅,或许想到了北征乌桓临石观海的三国豪雄曹操,而他竟无用武之地,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但那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共鸣;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成为千古名篇。

 

 七、羞煞天下男儿的亡国之痛——花蕊夫人·《述亡国诗》。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后唐被北宋灭亡后,后唐之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在宋太祖面前作过一首《述亡国诗》,其词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将亡国误国、不战而降的后唐君臣骂得狗血淋头,读来令人畅快之极。花蕊夫人也因此诗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诗人以女子身份骂人枉为男儿,就比一般有力,个性色彩鲜明,不但表现了廉耻之心,而且有几分胆气,这行为本身就足为十四万男儿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历代追咎国亡的诗文多持女祸亡国论,如把商亡归咎于妲己,把吴亡归咎于西施等等,而这首诗,则象是花蕊夫人代表“红颜”针对女祸亡国而作的自我申辩和悲愤控诉。

 

八、精忠报国、收复山河的英雄赞歌——岳飞·《满江红》。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风格豪迈,气势磅礴,意境扩大,语言粗犷有力,气氛雄伟悲壮,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前人说这首词千载后读之,凛凛有生气焉

岳飞的《满江红》曾一度作为国歌、被无数热血男儿高声传唱、奔走抗战前线,英勇杀敌。每当祖国蒙受耻辱、遭遇劫难、濒临危亡之际,大家就会不约而同的想起岳飞、想起《满江红》,九百年来,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已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成为凝聚和鼓舞人民同仇敌忾的一面旗帜。

 

九、真力弥漫、大气磅礴不朽诗篇——文天祥·《正气歌》。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宋代堪称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命运多舛的朝代,南北两代均陷于外族入侵,因此“壮怀激烈”的诗篇尤多,除了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也是最为震撼人心的杰作。“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全诗集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光辉的思想和高尚的胸怀,把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诗中展现的浩然的正气和坚贞的节操,令人感到真力弥漫、大气磅礴,对后世志士仁人有巨大的影响。(《宋诗鉴赏辞典》第1373)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始终以这种气节支撑自己履践这种崇高道德,置生死于度外,从内心扩充这种浩然正气,达到精神上的圆满境界。《正气歌》显示了人类精神的崇高与伟大,体现了人的尊严,激励了后代无数仁人志士,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很大的作用,是一首不朽的诗篇。

 

十、抨击现实,勇于革新的呐喊——龚自珍·《已亥杂诗》。 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的十首诗歌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朝是诗歌相对式微沉闷的时期,但仍不乏一些振聋发聩之作,如龚自珍这首《已亥杂诗》就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读来颇为令人震撼。全诗抨击了长期以来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而这样的巨大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治国理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